.

苏宁卖身渡劫,做了11年的电商该把把脉了

文|杨泥娃

编辑|斯问

“不在零售主赛道的,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年初的新春团拜会上,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还在内部释放破釜沉舟的决心,但新年的“第一刀”,来得有点猛。

2月25日上午,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其拟筹划本公司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25%。最意味深长的一句,是根据拟转让比例,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化。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指向了苏宁易购债台高筑。从最近的财报来看,截至年三季度,苏宁电器的货币资金约.66亿元,但短期借款为.87亿元,就在「电商在线」发稿前,苏宁易购公布业绩快报:年全年净亏损39.13亿元,上年同期盈利98.43亿元,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从还是精神小伙的张近东拿着10万元资金,在南京租下一间门面房,开启了创业之路算起,苏宁在零售战场已走过30年,比阿里、腾讯、京东、网易这些老牌互联网公司资历更老。

曾经一个空调卖家,逐步成长为一个遍及线上线下全产业链的新零售巨头。其实无论从规模还是声量上,苏宁易购都不至于到“卖身”的地步,问题或许也出在这里——当企业追求规模效应,且尚未在大布局中找到边际效益最高的方式,让苏宁一直陷在亏损的泥潭。

从苏宁易购做电商的路径选择中,我们能够看到它的高光与隐忧。

从电器到易购

0年2月,苏宁电器正式上线了苏宁易购网站,开始在线上售卖电器,这算是苏宁做电商的第一步。在目标设定上是与实体连锁零售业务平行,全年销售规模翻两番。

当时苏宁在各方面都有着绝对优势。1年,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亿和18.4亿,门店数家。

苏宁和国美做线下的逻辑大同小异:线下开门店,品牌入驻交租金,苏宁国美们再用付款周期赚现金流差额去投资物业。但电商开始崛起,商家线上开店,消费者直接下单,砍掉了中间商,“不讲武德”的打法自然影响了线下坪效,光雷打不动的房租就直接影响到了苏宁的利润,电商的价格透明和低价促销,更是直接损害到线下的价格体系。于情于理,苏宁需要往线上走。

但这时的阿里、京东更还是“小孩子”。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亿和16.1亿;做自营并且主卖电器的京东,营收亿,亏损12.8亿。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2年才开始觉醒的国美,苏宁的触网并不晚。

初出茅庐的苏宁易购面临着第一轮电商价格战,京东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并且在夏季电器销售旺季打折促销,这场价格战在后来变得愈演愈烈,各大电商平台都加入了混战,范围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消费者在几家平台之间穿梭的局面再次重演。

打价格战本是商业竞争中最粗暴的方式之一,苏宁、京东都是赔本在做买卖,但这场遭遇战对两者的意义不尽相同。对京东来说,低价卖家电是它的获客手段,用户不仅可以在京东上买家电,还能买其他东西。而此时的苏宁还有着强烈的“家电化”标签,在消费者看来,在苏宁还是卖家电的公司,价格战并不能把流量承接住。张近东曾在采访中说道:“我们要把‘电器’二字去掉,什么都卖。”

于是乎,苏宁开始真的向“易购”转变,一是品类扩张,延伸出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苏宁易购对于第三方的卖家的控制还是非常的严格的,所有在苏宁上线的第三方卖家必须是一年以上的注册公司,刷单一经查处永久性封闭,能在苏宁易购上线的第三方卖家都是比较优秀的。”一位苏宁卖家对「电商在线」说。

但在价格战中投入过多营销成本“伤元气”,外加全品类战略并未跑出成果。2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跌至25.15亿。

从易购到零售云

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对于这个让人有点云里雾里的名字,张近东是这样解释的:一条包揽线上线下以及零售服务的云商之路。直到8年1月,苏宁再次改名,从苏宁云商改为了苏宁易购。这5年时间的名称变化,透视着苏宁在新零售路上的纠结与拉扯。

当初目标与实体平行的电商业务,此时开始融合。3年“”大促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打通”,在当时绝对是够大胆超前的尝试。苏宁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电商部门的采购、物流、财务等职能被全部调整到集团,与线下门店的相关职能合并,统一采购统一管理,苏宁的线上线下平台经营合二为一

这种绝对融合的做法,反而把线上与线下变成了“零和博弈”。

数据来看,这又是个亏损“坑”。3年,苏宁易购营收达到.92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大降86.11%,仅有3.72亿元。

背后原因也很明显,在当时的背景下,移动端消费习惯还未成熟,消费场景和渠道所带来的价格差异还明显存在,苏宁这一尝试直接拖累了线下门店的运营成本,也并不能有效将流量传到至线上,更多是从品牌端与京东形成对抗,且“自损”力度有点大。

5年成为转折点,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亿、亿,到6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而在3年,这一数字仅20%。

大的背景自然是移动端消费的养成,外加这一年苏宁正式入驻天猫,在移动端获得了一个有效的流量入口。并且苏宁易购官方旗舰店的运营能力一直不错,粉丝有w+,多年商家店铺排名第一,并且旗舰店的直播销售额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苏宁在线下做了很多时髦的尝试。在“大店更大,小店更小”的逻辑下,苏宁易购直营店针对下沉市场,截至7年全国范围就开了家,苏宁云店更偏重体验互动感,面向城市群体,同期也达到60多家。这样的线下精准打法,对线上引导开始起了作用,财报显示,截至7年12月,苏宁易购APP月活跃用户数较年初增长.73%。

苏宁做小店的目的在于,苏宁主站的“标签化”太浓——消费者要买家电时上平台看看,有没有降价。家电不是高频消费,苏宁也不像京东,有家电、图书、美妆、服装各品类,商品供给更不如淘宝,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又是各自生态里高频带动低频的代表,这些都是苏宁所欠缺的,分出精力做小店,就是要补足高频消费这堂课。

但线下扩张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从苏宁小店的成长路径就能看出端倪。7年底的时候,张近东喊出未来三年新开1.5万家的口号,而苏宁小店就是担起重任的目标。

以高频次、高粘性的社区用户体验为触点,将全业态成为链接,苏宁对小店的定位思路是对的。到9年3月,苏宁小店门店数就达到家以上,国内便利店门店规模位居第一的美宜佳,用15年才开出家门店。苏宁小店过快的速度,也造成了选址、成本、运营能力等多方面的欠缺。

此前的报道有提出,小店一直在尝试邮局、彩票、生活帮、云店、苏小团等创新业务,希望寻找新盈利点,减轻亏损压力。但苏宁总部并未对苏宁小店新业务增设预算,导致其新业务开展是以稀释苏宁小店原有资金储备为前提。这使得新业务发展存在因资金不足而受限等可能,而原有业务也因为新业务瓜分资金而受到影响。

(图片来自苏宁小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