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字
原创首发|蓝字计划
米长的肿瘤街,是希望与绝望撕扯的地方。
它原本叫“嘉桐街”,因为医院的西墙根,常年有癌症病人在这条街上流动、租住而得名。
这条街看起来也有些像癌症病人,带着一些破败。半空中错综复杂,水泥路面常年积着尘土。路两边,各堆了一排深灰色的居民楼,临街的一面门洞大开,宽敞的雨棚盖住半条巷子,门楣上悬着五颜六色的招牌:卖果品的、贩百货的、做快餐的、开旅馆的……
当然,最多的还是兜售各类假发和义乳的,几十个顶着假发的塑料模特排列在橱柜里,不由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肿瘤街上的小店
人流穿梭其间,与店家熟稔地打招呼、讨价还价,和寻常闹市无异。唯一的区别只是客人们手上通常都会拎一个装CT的袋子,或者胳肢窝里夹一本病历,再不就是腰上挂着尿袋——因为物价便宜,很多等待床位的癌症病人和负责陪护的家属,都要依靠着这条街托起脆弱的生活。
事实上,光从地图上看,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段会留存着一条老街。它西接湖师大医学院,南临咸嘉湖景区和沿湖而建的高档住宅,北面则是国际名牌一应俱全的商业广场和外墙闪闪发亮的写字楼。
英姐的啊英便利店就开在“肿瘤街”的中段。她50余岁,罹患双癌。近一段时间,频繁有记者来拜访她,为的是4月15日至21日的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
新华社曾为啊英便利店拍过一个纪录短片
今年二月底,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的中国癌症报告:《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癌症数据统计通常会延迟3到5年。
这份报告共纳入了个癌症登记处的数据,覆盖了约3.8亿人,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27.6%。报告提供了一个结论:在中国,每分钟有超过8个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分钟有超过5个人因癌症逝世。
而英姐为了帮助肿瘤病人,以一己之力支撑了八年。三年前,她孤身一人闯入肿瘤街,支起这间十几平米的一家杂货铺,给肿瘤街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病人们来来往往,从英姐的便利店获得物质帮助,也从她那里汲取力量和勇气。
年复一年,啊英便利店成了肿瘤街上的精神支柱:只要英姐还在,生活就还有光亮。
只是,癌症病人生命比常人更为脆弱,要让她的“光”可以持续,只是人的接力,还远远不够。
技术的加入,很重要。
开在肿瘤街上的杂货店
四月的天乍暖还寒,长沙连下了一周的雨,气温骤降到20度以下。
英姐裹着羽绒服坐在店里,自从生病以后,身体对天气的变化就格外敏感,稍微一降温,四肢百骸便像下过一场霜似的,冷气直往骨头里钻。开过刀的伤口也变得又痒又麻,仿佛那把手术刀依然在乳房上持续不断地来回锯着。
因为下雨,店里的生意不算好,一上午只有不到十个人光顾,其中几个还是病友,来找她咨询手术后的各色注意事项。
八年前,42医院筛查出乳腺癌,做了一次切除手术,右胸只剩下一个碗大的伤疤。术后不到十天,复查,又诊断出宫颈癌,这一次她没再动刀,化疗也只坚持了五次,便决定“自生自灭”。而幸运的是,迄今为止的八年多,癌细胞都没再扩散。
因为这场小奇迹,认识的病友都喜欢来找她讨教保养经验。英姐也热心,自身体恢复后,就开始帮认识的外地病友做一些挂号、拿药、取报告等跑腿的活。那时她还在附近的一家医药公司当保洁,常要请假才能出来,有时候队伍排得长,开个药得花一两天的功夫,后来她就干脆辞职,来肿瘤街上租了两个门面,做点小生意,往医院跑也方便。
医院与肿瘤街间通行的铁门,现已关闭
英姐没钱,当初做手术花光了半辈子的积蓄,还找家里人借了一笔,后来做化疗,又借了一笔,之后要买药、生活、照顾孩子,负债零零总总得有七、八万。为了开这个店,好不容易减轻一点的债务再次加重。
但她不后悔,在病房里的那段至暗时刻——身患双癌,丈夫要离婚,小儿子还只有五岁——都是病友支撑着她度过的。
包括这家店。最开始,她开的是麻将室,医院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电子产品又费神,便会来她这搓几把。主要还是为了凑在一起聊天、散心。但因为病友们大多精神状况不好,碰上和常人做对家很容易吃亏,输出去不少钱。英姐觉得这样不好,就把麻将室关了——成本都没能收回来。
最后还是一个病友拉了她一把,提议她开杂货铺,又借给她一万块钱进货,才一点一点把这个店盘活。
如今,轮到她来支撑他们了。
英姐的杂货铺,由此成为了癌症病人们的向导中心,癌症病人们寻求帮助、获得指引、交流集散,都将此当作了据点。
英姐在给自己做艾灸
当下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