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利店体现城市软实力,重庆如何迎头赶上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其核心数据为39个重点城市便利店的饱和度、门店总量的增速、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及营商环境情况。综合结果来看,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成都、中山的便利店发展指数名列前十。

相比之下,重庆便利店发展指数仅排名第31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定位完全不匹配。其中重庆在门店总量增速、饱和度、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及营商环境这四项指标上,分列第12位、第39位、第14位和第22位。对重庆来说,便利店整体发展滞后成为城市发展的掣肘短板,必须迎头赶上。

一、中国便利店发展步入快车道

便利店既有食品杂货店供应的便利,又使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经营管理技术的零售商业组织,以经营即时性商品或服务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作为从超市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起源于美国,其兴起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年代超级市场步入大型化与郊外化后,给购物者带来在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不便利;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

为满足消费者购物便利等方面的需求,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创立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年代初,便利店这种消费业态被引入日本后,得到飞速发展,其特点也被发挥到极致。我国便利店起步较晚。年1月,上海牛奶有限公司开设的食品便利店,以及其后相继出现的深圳7-11,华联罗森便利店为我国第一批出现的便利店。

今年8月重庆罗森在渝中区大都会店举行店庆

十八大以来,我国便利店逐渐进入发展快车道。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收入购买力增强,城镇化率和城市人口密度逐年提高,为其便利店快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家从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等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壮大便利店发展的政策文件。尤其是,年7月,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更是明确把便利店作为社区商业基本消费需求的业态。

不仅如此,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便利店因其在维护城市正常运转,助力保障疫情期间民生物资不断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为少数逆势上涨的行业。统计显示,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亿元,门店规模达到25.3万家,同比分别增长17.9%和31%,与年相比,更是分别增长36.6%和91.7%。随着门店规模的扩张,年我国便利店的渗透率达到人/店,首次提升至每店万人以下。当然,相较美日韩等发达市场渗透率,目前我国便利店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政策和市场双因素共同驱动下,掀起一股便利店发展的热潮,不过重庆便利店似乎成为例外,纵向看发展在加快,横向对比发展有点滞后,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第31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文章开头所说,重庆在门店总量增速、饱和度、24小时便利店占比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尤其是饱和度方面,我市为1.78/店,更是位列排行榜末。有人直言,便利店是城市化的隐喻,其发展指数的强弱背后是城市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角力。

二、如何补齐便利店发展短板?

我们知道,当前重庆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国际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而国内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便利店既是城市运行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引领消费新潮流,以及培育消费新业态的重要场景。

在这个意义上,重庆补齐便利店发展短板,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增强城市韧性,同时对于释放消费活力,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将24小时便利店与夜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夜经济水平,正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实力、商业繁荣程度、居民生活品质等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重庆将“山、水、桥、城”地域元素和独一无二的重庆夜景融入“不夜生活”,持续优载体、调业态、育品牌,夜间经济成为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引擎,并连续3年高居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首位。据悉,重庆城市消费60%来自夜间。根据规划,到年,重庆夜间经济占城市消费比重逐年提高。

6月5日,重庆观音桥好吃街。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夜间经济中,便利店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深夜时分,如果人们有任何日用品、食物等方面的需要,24小时便利店就成为了最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场所,有些便利店还有顾客餐饮和休憩空间,给顾客提供便利,也增加体验感和延长顾客消费时间。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重庆在夜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其24小时便利店普及发展的胜势。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重庆24小时便利店占比仅为55.56%,排名第14位。

当然重庆也在试图搭建夜经济与24小时便利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引导品牌连锁企业加大24小时便利店建设布局,更好地方便市民游客夜间购物消费。比如,市商务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就专门提到,“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等夜间消费场所,集中连片形成重点商圈夜间经济发展带”。不过总的来看,还不够。

厦门和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或许值得重庆借鉴。首先,重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24小时便利店纳入夜间经济商业主体、项目范畴,对其因延长营业时间增加的水、电、人工等费用进行补贴;其次,政府部门联合品牌连锁企业开展以便利店为主角的夜生活节,在促进商业与文旅、餐饮等业态结合联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培育夜间消费氛围和消费习惯,尤其是提高24小时便利店生存空间,提供重要的支撑。

二是大力发展地铁便利店。便利店业态无论是在国内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还是国外的日本等地,都是地铁站内的标配。以北京为例,从年12月开始,北京地铁陆续新开余家便利店。这其中罗森一口气就布局35家店。对比的是,罗森入渝12年截至今年8月才拥有家门店。

北京地铁便利店

事实上,作为国内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北京也是最早拥有地铁便利店的城市。早在年,物美就曾在北京地铁开设了14家便利店。然而,由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北京于年便进入了“无商业体”时期,直到去年的重启。基于北京地铁路网长度、密度、客流强度等条件,不少人认为北京地铁便利店未来有望达到家以上。

如果说,北京地铁便利店处于重启阶段的话,那么上海地铁便利店则一直在小步快跑。年,上海地铁便利店数量就超过了家。如今,上海地铁便利店的密度和便捷度,更是在全国首屈一指。上海最大的地铁站之一的人民广场站有20个出站口,不论哪一个,50米范围内都能找到便利店。

一般来说,城市的便利服务体系,主要有三大场景点。首先,办公区域和写字楼区,这是便利店最集中的区域;其次,社区,这些店铺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其三是以地铁站为代表的交通节点,这是解决通勤中应急需求的最佳场所。

反观重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轨道交通站点还没有布局便利店这种商业业态,这不仅制约重庆便利店规模和发展速度,也不利于构建完善的城市的便利服务体系。因此,重庆如果能在轨道交通站加快布局便利店,对于盘活提升车站剩余空间商业利用价值,增加网点资源,补齐便利店发展短板,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规划,到年重庆轨道交通将力争实现运营及在建里程“+”、日均客流量达万人次以上。这些指标接近及超过年上海地铁发展水平。这将为重庆大量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便利店,加快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创造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注意到,今年2月印发的《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四五”规划》,为重庆发展地铁便利店埋下伏笔。该规划提出,加强轨道交通车站剩余空间商业开发利用,以不影响车站出行功能、保障安全为基本前提,充分利用剩余空间因地制宜开展商业布局,打造轨道商业品牌。

本文主要由重庆马路社(ID:cqmalushe)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