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突破底线的现实电影,让人从头哭到尾

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102/4508645.html

电影和现实,相隔有多远?

这是我们眼前的现实:

这,是拍摄于一万公里外的电影画面:

母亲为讨薪,不惜往自己身上泼汽油。

汽油在身上燃烧,母亲一动不动。

她会死吗?

她能把钱讨回来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

电影,能帮我们打破现实的壁垒吗……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Father

塞尔维亚出品电影。

对于每天都在期待疫情结束的我们来说,只需要记住:

四个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之一。

这部塞尔维亚电影聚焦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侧面。

一位塞尔维亚父亲,步行公里,夺回属于自己的正义。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早期张艺谋”。

又被叫作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电影。

到底哪里像了?

要Sir说,它有中国电影久违的一份朴实。

01

电影开场,一位母亲在呐喊。

这女人拉着她的两个孩子,跑到工厂。

讨薪,否则自焚。

“我的孩子都在挨饿,我们活不下去了。”

这里的人都见惯了,没说话。

母亲下了最后通牒:

“我是认真的。”

“再不给钱我就点火了。”

呵呵,谁信啊。

直到她真的拿出汽油。

倒在身上,点火,双手张开——

大家才忙着过来扑火。

终于引起老板注意,讨到钱了吗?

NO.

打零工的丈夫接到警察局电话,赶了过来。

警察先是递给他一份文件,让他签字。

接着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是否曾鼓动她做出这种举动?”

“她最近的行为有什么异常吗?”

但,从头到尾都没问——

为什么?

噩耗连连。

福利中心的人把他的两个孩子带走了。

他们认为尼古拉太穷,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抚养孩子。

幸好,给了他几天时间达到抚养条件。

听着还很人性?

等尼古拉按要求整改自己的房子时,他们又提出很多额外要求。

“你为什么不买热水器,用炉子烧水洗澡?”

“你的孩子就只有这些玩具吗?”

“都21世纪了还没有电脑?”

但是,尼古拉下岗很久了,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

每天都在到处靠打零工养活一家人。

一些细节足够看出。

尼古拉一家虽然穷,但真心爱着孩子。

简陋的橱窗里贴着孩子的照片,房间里摆放着可爱的毛绒玩具。

福利中心还是驳回了尼古拉的请求。

下面这番对话,听上去让人觉得可笑又心酸。

福利中心大boss说,“你没有一份全职工作,怎么让我们相信你?”

尼古拉困惑地说:

现在很难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啊

唉,这人怎么就不开窍呢。

连狱警都忍不住要跳出来“点拨”他。

一个人尽皆知的黑幕:

福利中心大boss其实和寄养家庭形成一条产业链。

他从每个孩子身上拿百分之三十的钱

其实大家都知道

但都怕他

可尼古拉明显是一个好脾气、隐忍的老实人。

被拖欠工资,不吵不闹;

妻子和孩子被带走,始终认真配合程序,不骂一句粗。

反抗的方式,是默默坐在福利中心,“绝食抗议”。

面对欺辱,也只是红着眼圈说:

“你凭什么这样对我?”

讽刺极了——

越底层的人越老实。

越虚伪的位高权重者,也越喜欢“得体”。

因为一旦你不“老实”了,就会说:

“你为什么非得搞这么难看?”

是啊,为什么非得弄得大家难堪?

为什么不体体面面就好了呢?

02

尼古拉就像《一个也不能少》里的高老师,《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

都有着“一根筋”的执着。

他决定背着一包干粮和一瓶水,步行到公里外的贝尔格莱德政府部门上诉,把信亲自交给部长。

之所以选择这样做。

一,他没有搭车的钱。

二,他想用这种方式让执法人员看到诚意。

△《一个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一路上,都是荒废景象。

人去楼空的工厂、废弃的加油站、饿狼出没的荒野。

一路上,都是堕落的人。

边境偷渡的移民;

乘尼古拉睡着时行窃的小偷;

被欺辱的便利店员;

路上有这样一幕。

尼古拉在一间废弃的屋子前等雨,一只狗也过来避雨。

这个情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话:

“他好像一条狗啊。”

尽管自己也没什么吃的,但他仍是掰了一小块给这只流浪狗。

第二天早晨,尼古拉打算和这只狗告别。

没想到它被车撞死在路边。

抚摸它后,尼古拉找来一块塑料布,安葬了它。

一种“人间荒诞”——

人和狗都能相互体恤,那人和人呢?

又或者说——

这是一种来自同为“底层”,相互的善意。

尼古拉到达首都后。

一路上的景象和首都形成鲜明对比:

底层人民VS西装革履的政府人员;

衰败荒芜VS光鲜的政府大厦。

一路上的荒野,和这里的繁荣。

仿佛路上的破败,在这里都是被折叠的世界。

03

一直沉默寡言的尼古拉,第一次崩溃了。

一个人听说他的事后,来到政府大楼门口送给他吃的。

等他走后,尼古拉迅速拿过来吃了。

越吃越心酸。

越吃越崩溃。

让尼古拉见到部长的契机。

不是因为他为了要回孩子步行公里而被感动。

而是——

这件事被媒体曝光了。

越来越多的媒体采访后,他们坐不住了。

尼古拉终于被请到了部长办公室。

一切都好像迎来了转机。

部长看了尼古拉的上诉信后,怒斥道:

“纯属愚蠢的官僚主义,我们马上为你解决。”

面谈福利中心的头儿,给福利中心的建议信,统统安排上。

当然,还不忘拍一张合照,上传推特。

或许是及时向媒体表示:

“这件事我们完美解决了。”

呵呵,尼古拉果然还是没开窍。

他以为自己终于“伸张正义”。

实则,捅了更大的篓子。

回来后,福利中心的头儿却不认账。

反而激怒了他。

坦率讲我是想帮你的

但你一直在出洋相

溜达到贝尔格莱德

上电视接受采访

最重要的是,他说:“法院刚好有我熟人。”

他大发善心的,仅仅是让尼古拉和孩子见一面。

转过头,仍然坚定地对孩子们说:

我很快就会带你们走。

更让Sir觉得魔幻的,还在后头。

不是来自政府,而是尼古拉的村民。

回到家的尼古拉发现家里被一洗而空。

原来,村民以为他再也不回来了,就把他家里的东西都搬走了。

老实人尼古拉,只是默默地到一户户人家里。

静静地拿走属于自己的玩具,电视,碗碟........

真的魔幻吗?

太现实了——

当腐败,渗入一个足够庞大的体制后。

最可怕的,还不是至上而下的剥削。

而是更普遍,更无声的底层相残。

这便是《一个父亲》真正朴实的地方:

它没有急于展现直白的冲突——强与弱,高与低,真与假。

反而,沉稳地临摹着那些微弱的哀嚎,隐秘的荒诞。

再说得通俗点——

以“温水煮蛙”的方式,控诉我们身边“温水煮蛙”的环境。

电影结尾意味深长。

一个完全没有台词,却十足心酸的镜头:

尼古拉回到家中。

坐在餐桌前,拿出一块面包,自个儿默默地吃了起来。

尽管家里的东西被偷得七零八落。

餐桌上的四张椅子,还是摆放得整整齐齐。

尼古拉最终可以要回孩子,一家人重新团聚吗?

电影中,似乎给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答案。

福利中心的助理良心发现,愧疚地对他说:

我想要帮你。

尼古拉只是点了点头,冷淡地说了一句。

“好的”。

注意他说出这句话之后的眼神:

回避、厌倦,和一如既往的“老实”。

并非尼古拉不愿相信希望。

而是在兜兜转转之后,这个世界终于让尼古拉作出了选择。

加入他们。

或者。

当一个永远不开窍的“蠢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