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影院看了两部电影,写《无暇赴死》的影评可能有更多流量,但《漫漫寻子路》这部电影又让我充满了表达欲,决定还是写后者,希望把一部佳片推荐给大家。
看电影之前没有做任何的背景资料搜集,看片名以为这部电影是另一部《亲爱的》,没想到电影里孩子是真的被带走了,但带走他们的人却不是人贩子,而是社会福利机构。
塞尔维亚的法律是要“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权益,而“贫穷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侵犯(大概的原话?)”,男主因为一次突发事件,孩子被带走寄养,要带回孩子,必须跟社会福利机构申请,通过他们的审查才可以。
这就导致了一个小地方的社会福利机构负责人拥有了对男主一家“为所欲为”的权力,有权力就有寻租空间,没有相应的约束,就会滋生腐败和丑陋。
前半段看得我是真的拳头很硬,但看到后半段,又觉得很心酸无力,因为放我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
看完电影去刷评论,看到很多有共鸣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决定就一些细节展开说说。(包含剧透,大家慎看)
三个动物的寓意
电影里男主试图通过“上访”更高权力的机构以帮助带回孩子,在去“上访”的路上遇到了三种动物。
一个是狗,男主在路上避雨,遇到了同样在避雨的一只流浪狗,男主明明自己没有多少食物,但看到狗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还是忍不住分了一点食物给它,结果流浪狗第二天就死了,男主看到躺在路边的狗非常伤心,最终决定把它埋了。
这其实是男主的“物伤其类”。穷人和流浪狗一样,是生是死,压根就没有人关心,人看着是“高一等”的生物,但真正落入社会底层后,可能活得连狗都不如。
第二个动物是一只兔子,男主在森林里睡了一觉,醒来看到一只兔子,他正好也饿得很,想逮住它解决温饱,可惜被兔子跑了。
这其实是暴露了男主“欺软怕硬”的一面,这里和男主在便利店看到帮助自己的店员被“霸凌”却没有挺身而出,是有一些性格上的呼应的;和结尾其实也有呼应,和男主一样的普通人、同村的人就是因为欺软怕硬才会做出那样的行为!(这里不剧透,大家看)
底层的人看着温顺老实,但不代表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可以变得“可怕”!
最后一个动物是山间遇到的野狼(或者是野狗),男主出现把这些狼或者狗吓了一跳,但它们却没有主动攻击男主,男主战战兢兢走过去,我们也在银幕前松了一口气。
有时候人比“禽兽”可怕,电影里给男主和他一家人造成实质伤害的,全都是人。
男主的三次爆发
除了这几个地方印象深刻,还对男主的几次爆发有强烈印象。
男主在这个片子里像极了很多东方电影里沉默的一家之主形象,大多数时候,男主都是隐忍而克制的,但也有崩溃和控制不住愤怒的时候。
第一次就是流浪狗死的时候,男主哭了,那是对无望生活的一种发泄,看得人心有戚戚;
第二次是在政府办公大楼外,收到陌生人给过来的食物,男主自尊受挫,边吃食物边哭了起来,他非常需要帮助,但他不想这么没有尊严,就像他失业两年从来没想过乞讨为生一样,美德是不分阶层的;
第三次是儿子不肯被带走的时候,男主“破天荒”地吼了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一声,这是一种“绝望的反击”,看似发泄了心里的愤懑,但其实不能改变最终的结果。
豆瓣有人说男主懦弱,这点我部分同意,这种怯懦并不是出自男主本意,它完全是因为在制度下被压迫太厉害了,已经不知道要怎么反抗。
还有说他太“相信政府”的,对方说什么是什么,这点我也不同意,男主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工人,对于穷人来说,最要命的不是受伤没钱,而是不知道要怎么赚钱,没办法获取任何有用的信息。
他之所以相信对方,是因为对方给了承诺和建议书,但他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这也导致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且所有活在制度下的人都应该有体会,和权力抗争的命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普通人只想光明正大、安稳地生活,男主不是“相信政府”,是“不得不信”。
此外,一个即便是贸然闯进别人家里,都会在门口地毯上把泥擦掉的男人,他是真的温和而有教养,让这样的人怀疑和质疑别人,根本不符合人物性格。
荒谬、讽刺还有黑色幽默
电影在开头最让我觉得荒谬的是,男主的老婆“维权“失败,大家不追究那个害她走上维权之路的工厂老板的问题,就直接把她判定为有“精神疾病”,真的仿佛看到鲁迅小说里那个吃人的社会。
但是这种荒谬感在电影里没有一直被强化,反而因为导演的一些黑色幽默的表达,将讽刺强化,把黑暗的现实也相对稀释了,某些情节你甚至能“笑出来”。
电影的结尾尤其高级,制度下的人性也是异化的,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在这种无望而稳固的制度牢笼里生活是那么窒息,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比起男主努力“拼”起一个家,我更希望他能够一把火把这个地方烧干净,然后逃离这个国度,换一个地方生活,即便贫穷,起码还有爱。
苦涩的是,电影里只有现实,没有这样无可奈何、穷途末路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