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女主人公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上映的时候(以下简称《从不》),记得第一批评论出来,最大的声音集中在,电影是好电影,但对故事的表态却算得上激烈,要么义愤填膺要么捶胸顿足。

不久自己看的时候,反倒成了一声叹息,实在激动不起来。

这部电影也是女导演,故事很重要的钩子是主角跟另一个同龄女孩的深深理解和支撑。

说“也”,是因为同时女导演另一部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这个故事更加惨烈,主人公是年龄更大更聪明年龄的两个女孩,也有更浓的生命相依和更惨烈悲情的结局。

但两部电影的表达都很冷静,冷静而现实。

《从不》里,女主人公17岁。

未成年,意外怀孕,是这个故事的原点。

为什么说是原点,在西方,意外怀孕的未成年少女,有像电影《朱诺》里那样,酷炫的少女妈妈。也有如剧集《青春密语》里,被父母宠娇的蜜罐少女。

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温情故事更加适用于“肯定有但肯定不是我”的命运法则。

适用于《从不》里贴近现实的真实。

《从不》里的少女奥顿一出场就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学校里男生公然调笑侮辱,父亲的语言暴力,母亲周转于一大家子根本无暇他顾……

奥顿的心事似乎可以概括为,你是个大孩子了,你要为自己负责。

但显然,奥顿有更大的烦恼,与其说烦恼,或许恐惧更多一点。

这恐惧在她得知怀孕后达到最高点,医生问她的想法问她的决定,她用以一直以来在成长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稳重应对,但真实的无措掩饰不了。

所以,她会对着镜子,用力地捶打自己的肚子,配上欲哭不能的表情。事实上也不是欲哭不能,而是知道哭也没用。

跟诊所医生几番交谈下来,奥顿做了一个决定,堕胎。

在那之前,她用别针、冰块,照着镜子硬生生给自己捅了一个鼻钉。看着都痛,但看不到奥顿任何“少女式”的表达,没有尖叫没有呼喊甚至连呲牙咧嘴都没有。

但镜头怼得足够近,我们能看到少女抑制不住肌肉颤抖,那样的疼痛直冲内心又悄无声息。

就像奥顿堕胎的整个过程,心理上极度疼痛无力而又悄无声息。

那颗亮闪闪的鼻钉,也许可以隐喻陪伴她全程的表姐妹兼好友。

从她俩打工的便利店出发,不断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和诊室。她们遇到的男性,有便利店猥琐势力的经理,也有帅气好心但不傻不纯真的男孩,这些人每个人都跟奥顿的父亲不同程度地重合,更跟让奥顿怀孕而毫无责任感的男生重叠。

热心的帮助,帅气的笑脸,同时也是有偿地给予,心照不宣的交易。

奥顿发现后,藏在柱子后,愤怒但无力,能做的只是从柱子后面伸过手去,跟好友的手指勾在一起。

女医生对这样急需解决“麻烦”的女生司空见惯,但都难得地耐心周到,无微不至,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相连,更有唇亡齿寒的共情。

电影的结尾,奥顿的“事情”解决了,一切恢复原状。

之后的生活,她们会更强大谨慎,但也并不让人欣慰,因为我们想要的是,本不必这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