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临期食品规模惊人成年轻人薅羊毛

来源:法人杂志

揭秘“临期食品”:规模惊人,成年轻人“薅羊毛”圣地

法治日报-法人网全媒体记者王茜王思含

近来,临期食品在年轻群体中成为“新宠”。豆瓣上有专门分享内容的小组,知乎上有话题和讨论,B站上还有UP主专门制作视频进行临期食品开箱测评。从线上到线下,四处可见各种“临期商品专卖”,全国不少城市诞生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以及实体店连锁。目前,临期食品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崛起,成为年轻人“薅羊毛”圣地。

低至2折临期商品成“新宠”?

过去,临期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往往被认为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中老年人。不过,这种认识现在“过时”了,如今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活跃于豆瓣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于年9月17日,目前聚集了近2万名临期商品爱好者。组员们秉持着“以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理念,分享自己购买临期食品的各种心得体会;小红书APP上,搜索“临期零食”,也可以看到相关笔记近千篇。内容除了推荐一些淘宝店铺之外,还有很多拼多多临期食品店铺分享,吸引不少网友收藏留言;在年轻人热爱的B站上,一个名为“馋大鑫”的UP主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对其元购买的3箱临期食品进行开箱测评。截至发稿时,视频播放量已达18.1万次,获得1.2万个赞,弹幕条,热度向好。

天猫超市的“临期食品”专卖店,一向令“羊毛党”沉迷:“38元一瓶的意大利橄榄油,只卖10元”“京东14元一罐的德国黑啤,10元3罐”......这里的汽水、糖果、薯片,果干等零食,以低于原售价四、五倍打折促销,“四舍五入”之后,很多食品几乎等于不要钱。这么低的价格,自然让消费者乐此不疲。网友李玲慧称,自己早已习惯在淘宝上购买临期食品,“买得最多的是网红进口零食,原价太贵,打完折后再‘剁手’就不心疼了。”。除此之外,她还会在专门的品牌食品特卖APP上购买临期食品。

与此同时,线下“临期商品专卖”也是愈来愈多,最为常见的就是超市里的“临期食品专区”。在望京附近的一家进口超市,《法人》记者看到,一个独立的货架区上贴着“临近保质期食品专区”字样。货架上摆放着大米、食用油、麦片、饼干、薯片、奶粉、酱油等食品,还有少量润肤乳、面膜等日化用品。每件商品上都贴有一个醒目黄色标签,写着“临保商品,请在保质期内食(使)用完毕”。销售价格为原价的2到5折。记者发现,其中一款曲奇饼干生产日期是年4月13日,保质期一年,距离过期还有三个月,打5折;另一款意大利面保质期至年3月10日,原价29元,现价8元;还有几罐不同品牌、原价三四百元的奶粉,现在仅售50元左右。

类似的“临期食品专卖”在北京、上海等各地涌现。在上海静安区大宁音乐广场的地下一层,一家专营临期食品的店铺里人来人往。据媒体报道,这些人不少都是附近上班族或居民,四、五十平米的店面常常被这些“寻宝客”挤得满满当当。仔细观察这类专卖店,一般都是开在社区周围。目前,全国不少城市诞生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如临期捕手、好特卖、繁荣集市、帝斯卡特、老婆大人、好幸福、德仪洋行等。一些临期食品店连锁规模,如“悠品食惠”、“T3进口食品”、“饴食货仓”、“好特卖”等,在全国内已达十几家。

据从事临期商品的专业人士观察,当前的临期食品,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年轻人都是消费主力军,其占比大大超过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据新零售商业评论的一个小范围调研显示,虽然90%以上的人表示,不选择购买临期食品,“因为感觉吃进肚子里的食品,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安全。”但95%的“90后”却对此表示,视情况而定。“如果是近几天就吃的,肯定选择最便宜的,距离保质期较远的临期食品,口感不会有什么差别。”由此可见,年轻群体对食品新鲜度要求相对较低,热衷性价比高的商品,对临期食品的接纳程度更高。

目前,临期食品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崛起,成为年轻人的“薅羊毛”圣地。网络搜索关键词“临期”,其已作为一个特定门类商品,被大量营销信息推荐。

物美价廉临期食品能否放心食用?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购买临期商品,这样的商品是否安全无害?

其实,临期商品是距离保质期很近的一类商品,在国外早已拥有较为成熟的销售模式。对于食品类保质期的规定,发达国家向来非常严格。以日本为例,几乎所有加工食品必须标明“赏味期限”和“消费期限”:“赏味期限”指可以美味地享用食品的期限,即便过了该期限,食品仍可以食用;“消费期限”指一旦过了该期限,就可能发生腐烂变质,最好不要享用,就是通常我们理解的保质期。在日本超市和便利店,食品打折一般从临近“赏味期限”开始,之后每天以减10%-90%的幅度进行打折促销。一旦过了“赏味期限”,虽然还可以食用,但是商家通常建议扔掉比较好。由于日本人的饮食离不开便利店,便当、三明治、饭团等保质期通常只有1-2天,为保证新鲜,店主会在距“消费期限”几个小时前丢弃不新鲜的食物。据悉,日本由此每天产生几十吨的食品垃圾。以日本著名“罗森”便利店为例,商店将下架食品先交给“废弃物处理商”(日本专门帮企业等处理垃圾的公司),然后处理商将简单处理过、无异味的食品送到日本“堆肥处理工厂”,在那里经过简单加工后,卖给日本肥料公司。

在英国,每晚赶在下班前购买即便宜又绝对安全的临期食品成为很多英国人的日常习惯。对于此类食品的信赖,主要源于英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严格的规定和监管。若销售方不遵守法规,会面临民众起诉和巨额罚款的危险。

回过头来看中国,早在年,北京工商局也曾出台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明确了离保质期多久的食品被算临期。我们常见的一些商品如罐头、饼干、方便面等,一般的保质期都在6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而根据官方的临期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一般大卖场规定,保质期超过2/3就得下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临期商品,并非只有3、5天时间,一般都在1-6个月内就需要提前安排处理方式。

可以说,临期食品不同于过期食品,如果在商品截止日期内食(使)用,基本没有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忧虑。

价格差额大被忽视的亿市场?

对于喜爱购买临期商品的消费者来说,物美价廉是“王道”。性价比高,永远是“省钱”的第一追求。而对于赚差价的中间商来说,则是一个正待挖掘的“金矿”,而利润空间来源于巨大的价格差。

根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