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搞得很严肃的限塑令,现在却好像不复

“限塑”11年:超市塑料袋用量大,外卖、快递成用“塑”大户,“限塑”何时才能不“限速”?

大家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当时商场、超市、菜市场一度出现没有塑料袋的局面,当时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企业有一半左右停产或者转产。可以说,当时的效果是显著的。甚至现在,我们去大型超市,塑料袋也都不再是以前无偿提供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效果还是有的。

但是相比每次出门自己带个购物袋、临时起意买点菜没有袋子的不方便,买塑料袋那几毛钱,并不会对大家造成什么影响。

作为一个便利店员来说,很多人会在付完账后要求拿袋子,一旦收费就要求退货。老板为了留住顾客会直接给,但是扭头就骂员工让他亏损。见过只买一个打火机要求拿很多袋子的,限塑十年,知道袋子收费的人还是少数。

尽管在各个领域、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塑料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相反作为“20世纪最糟糕发明”,塑料由于自身几乎无法降解、在一些条件下会产生有害物质等特点,自诞生起不久就有一些学者预见其将成为未来的一大棘手的问题,但在那时,公众和学界对于这一颠覆了材料应用历史的新材料多是一种期待与欢迎。

而在塑料工业快速发展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人终于看见了滥用塑料所带来的后果并向政府和一些组织提出控制塑料的想法,但在当时也并未受到行业、民众的重视。

年国家推出“限塑令”之后,自此成一篇空文

早在国办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从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近年来,通过实施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公众环境意识提高了,塑料袋使用减少了。但仍须正视的是,相较于我国每天30亿个塑料袋的使用量,“限塑令”后平均每年节约的几十亿个塑料袋数量,显得微乎其微,减塑行动道阻且长。

今年初,“限塑令”升级版出台。与以往依赖价格制约、末端治理不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对生产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让限塑不再只是消费层面的事。

比如,在生产源头上,要求企业按照减量、减排的行业标准依法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推广可再生、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塑料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这或许在一段时间内倒逼一些企业走出舒适区,但从长远来讲将为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催生新的蓝海。

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一直被寄予厚望,但产业上还没有破题。替代品成本高、产量低,推广难度大。再加上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不仅涉及材料,还涉及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因素。就目前技术条件来说,可降解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差,以及耐高温、韧性、加工的适应性等因素,都导致其使用场景和领域十分有限。

目前,还有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电商、快递、外卖等塑料包装问题突出的新兴领域正再造出巨量的塑料垃圾。这迫切需要企业担负起环保责任,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有所创新,推动塑料垃圾源头减量化。现在,一些咖啡馆使用直饮杯盖、纸质吸管,对顾客自带杯具给予价格优惠;一些外卖平台提供餐具份数选项,鼓励自备餐具;部分商超、电商、快递企业开始试用可循环周转箱、快递盒等新型包装器具,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

总之,不能指望通过限塑令升级“毕其功于一役”,减塑行动是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唯有不断凝聚共识,以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明确路径,让绿色产品获得价值回报,才能彻底告别“白色污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