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里有面

秋天,沿着蜿蜒曲折的玉带河,跨过连廊走到柳林路上,一路好景致。波光粼粼的清澈河水旁,小街巷整洁开阔,清风徐来,枝条随风轻舞,口袋公园绿意盎然,绿化带疏密有致,树丛掩映间,城市雕塑摆放得宜,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市民在凉亭中聊天小坐,悠闲惬意。

“老辈儿人说的‘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景回来了,老北京味儿也回来了。”58岁的李玉华眼瞅着家门口的环境越变越美。

公园绿地不断增加,街面环境整洁有序,大道通衢,城市空间一派清朗,背街小巷精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走进如今的副中心,城市环境可谓内外兼修,有“里”有“面”。

年,城市副中心开启第一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针对个地块、个路段、个设施点位建立地块级体检信息表,形成十大专项、上万页的副中心老城区体检报告。一条条民意,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待;一份份报告,为老城“双修”指明了方向:将街巷整治与保护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城市更新的多样性;见缝插绿,起步闻香,提升居民宜居性;打通“最后一公里”,建“慢行系统”;拆违建、堵“墙洞”,盘整架空线,有了不停车胡同……越来越多的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百姓生活更加安全便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魅力、更加宜居。

北京市年度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民意调查显示,副中心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总体满意度全市第一,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实现了由里到外的“旧貌换新颜”。

今年是副中心第二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已全面进入精细化常态化管理阶段。

熊家胡同

潞河中学北街

西大街博物馆路

熊家胡同

西塔胡同

新街下坡胡同

公安学校路

通惠河畔景色优美,城市环境整洁宜居。(资料图)

保护老城风貌补齐民生短板

中仓街道熊家胡同的巷子里,居民们自愿捐出的“老物件”双喇叭卡带收录机、羊拐、粮票、鞋楦儿、暖水瓶、剃头推子等,被一个一个摆放进胡同墙上新建造的栅格橱窗里。这条整修一新的背街小巷被满满的胡同记忆包围,全市第一个胡同“墙上博物馆”成了副中心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中仓原是古代漕船经大运河进京存放粮食的仓库,自元代以来每年由中原、江南各省北上进京的三四百万石漕粮,有一部分就存放在通州的中仓和西仓。中仓街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是通州区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以来,一次性改造范围最大、涉及胡同最多的更新改造项目。工程位于通州老城区中仓区域,共涉及回民胡同、悟仙观胡同、熊家胡同、西大街等15条背街小巷,总长约4.8公里,其中10条位于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内。地处“加强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片区保护”要求的核心区域,改造提升更新街巷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彰显通州历史底蕴,为这一区域保留住属于本地居民的,接地气、有温度的历史和生活记忆。

项目团队前期频繁走访街巷、图书馆、方志馆,从大量的文献、文物和现存实物中找寻中仓、南大街、十八个半截胡同这些地方的过往和文化气质。经过扎实细致的整理归纳,最终为中仓街道归纳出运河文化、仓储文化、民俗文化三大主题,并据此为每一条街道定制设计。

“比如熊家胡同,我们打造的是最接地气的博物馆。”北京建工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道。在胡同东头,一片拆违形成的“留白”空地被建成了“农耕小陈列区”,碾子、磨盘、石杵等有序陈列。熊家胡同南墙是一整面墙,利用这个特点,项目团队设计了贴墙建造的五六层中式多宝阁,将富于年代感的老物件“请”进里边,透过玻璃窗整齐陈列。从储藏粮食的粮仓到处理粮食的农具、从农耕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再到市场经济时代,罕见的“橱窗博物馆”搭建着属于这块土地的历史记忆与逻辑,名曰“博物馆”,不见建筑物,却能一眼找到历史,穿行胡同,触摸时光。

胡同街巷是城市的肌理,每条街巷都承载着难以磨灭的乡愁记忆。在城市副中心,越来越多的老街老巷在持续深入的精细化治理中,留住记忆,焕发光彩。

岁的西塔胡同,经历了三次“大手术”。环境提升后,老街巷里的历史文化被“更有尊严”地保留下来。幽静小巷修旧如旧、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秩序井然。

西塔胡同因位于燃灯塔前而得名,年以前,这条老胡同环境脏乱差,路段宽窄不一,抬头密布“蜘蛛网”。年初,燃灯塔景点修缮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同步开展。岁的老胡同迎来新生。

“在环境秩序方面,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治理井盖异响噪音;便民方面,适时增加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环境问题‘动态清零’,补种绿植、清理立面脏污、粉刷设施锈蚀。”提起西塔胡同的第一次“大手术”,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仍然记忆犹新。

手术效果,居民很满意。但老胡同的新妆容可不仅是“见缝插绿”这么简单。很快,第二次手术开始了。

年,副中心“组团式”连片推进87条“精治类”背街小巷,西塔胡同成为西海子片区的重点精细化项目。“无论是前期调研、项目规划,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我们对这条老胡同的整治都是细上加细。”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说,比如胡同周边树木较多,为了避免树池裸露、产生扬尘,整治中,在坑洼的树池填满碎石砾。“胡同的整体色调和设计风格也都要与燃灯塔景区相呼应,连廊架上的装饰,都选用了燃灯塔、大运河等通州标志性元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今年4月,西塔胡同又迎来了第三次“大手术”——加宽降坡。

“西塔胡同提升改造要统筹考虑景观、通行等功能,整合相关慢行系统,优化市政交通设施,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利用率,并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好衔接与有机融合,形成连续历史风貌。”区城市管理委市政道路管护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西塔胡同道路宽度由原来的5米扩宽至9米,坡度也由原来的陡坡降成缓坡,通行条件大大改善。胡同北侧米就是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随着景区文物修缮基本完工,这里最终将被打造成集古城保护、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滨水宜居为一体的城市新景象。

“组团式”连片整治提升街区整体品质

随着城市更新被正式写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也有了新变化。副中心在环境提升中,不再局限一街一巷,而是以街区为单元,将改造与街区更新、老旧小区整治相衔接,大到街区布局、文化中心、商业中心营造,小到增补座椅、阻车桩、健身器材等城市家具,以及架空线入地、空调外机穿“新衣”、学校周边增设家长等候区、街角边界增补绿地等举措,让市民享受到越发完善的生活环境配套服务。

“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强调地上地下、红线内外、重要节点一体化治理的原则。”通州区城市管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整治要素不光包括片区内建筑物外立面、牌匾,道路、铺装、设施等地上部分,还统筹考虑片区的地下管网,排查是否老旧,给排水是否通畅等。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精细开展城市部件治理。拆除闲置废弃的信息亭、报刊亭、地铁便利店,开展电力箱体“三化”改造和电话亭“数字化”改造,试点“多杆合一”,升级换代城市家具,还市民清朗有序的公共空间。

从运河西大街北侧一个巨大的钢结构“乔”字一撇一捺下穿过,便进入乔庄商业街,10米宽道路一侧商业林立,另一侧海棠飘雪。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被铁皮包出来的“脏街”。

“与大型购物中心不同,以前这里社区商业业态混杂,门楣杂乱,加上饭店排烟管线裸露,风雨廊柱参差不齐,让整条街道显得拥挤凌乱。”负责乔庄片区改造的设计师于波说。“牌匾就像人的刘海儿,不能一刀切,既要剪出层次,又要符合脸型。这些牌匾虽然统一色调,但各具特色,我们鼓励商家设计自己的LOGO。”于波说。设计团队根据牌匾管理标准列出尺度比例,并编制5种色卡供商户选择,牌匾背后则藏着各种管线。如今,这条街上已不见杂乱的铁皮,消防通道也让了出来,风雨廊柱整整齐齐。从商业改造为主入手,这里被营造为兼具繁华商业与宜居的和谐街区。

沿乔庄商业街一路向北便到了乔庄北街,这条路西连玉桥中路,东至滨河中路。除了规整沿街商业门脸,道路秩序也重新梳理,无障碍带、慢行带、车行带、绿化带、设施带清晰分离。

“以前乱是因为在功能设施上没区分。现在通过功能区划分引导行为,在固定的地儿干固定的事儿,建立起自然而然的秩序。”于波说。乔庄的背街小巷整治不是局限于8米以下的小巷,而是对相邻街巷进行“组团式”连片精治。

经过治理的乔庄北街,不仅“遮了羞”,沿路还多了许多口袋公园、小广场、停车位。乔庄商业街、乔庄北街、乔庄后街,一直通往北侧京秦铁路线的公安学校路,两横两纵道路如今秩序井然。提升改造也无形中带动了各个社区自发改造,站在路边向小区内部望去,道路新修,一些城市家具也已更换。“这就是‘整治一条街,美化一大片’的最好诠释。”于波说。

“组团式”连片整治效果斐然。年和年,城市副中心着重改造“复兴里片区”,以潞河中学北街为整治重点,并将附近的疾控中心东侧路和潞河园路一并纳入连片整治。待今年“复兴里片区”整治提升完毕后,将与“果园片区”连通,形成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的背街小巷精治片区。

精细化管理+考评+全民参与

延长治理效果“保质期”

改变还在继续。

预计到今年年底,通州区老城范围内条背街小巷将全部实现整洁有序。每一条街巷,不论长短,整治完成后,精细化管理马上跟进。街巷长和小巷管家每日巡视,发现问题立马拍照通知及时解决。主管单位对市民诉求的解决率和满意率,也被纳入精细化整治提升的综合考评指标。

“这是我们义务监督员、意见收集员的电话,欢迎广大市民共同监督、及时反映不文明现象。”这几天,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向居民讲解小巷改造后的管理办法。“在日常维护中,我们会和街道共同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说,维护好改建的街巷,需要群众一起参与。

据介绍,对于已完成整治提升的背街小巷,本市也制定了相应的办法,根据达标、精治和维护三个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对整个区域的整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治理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地区,还将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这样的创新考评办法就是要确保街巷治理效果能长期保持。

“背街小巷在改造升级后更需形成规范的日常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市政务服务局,围绕道路平整、公服设施、绿化美化、环境秩序等12个方面,定期通报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背街小巷环境问题,为街巷治理提供重要靶向。

该负责人表示,背街小巷集中整治是较为集中的短期工作,背街小巷日常管理则是一项动态、长期的任务,应形成以市政为核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厘清并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保障措施、综合协调机制,将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量化细化,定点定岗定人定责,达到管理范围全覆盖的效果。

记者冯维静唐建(摄影)

责任编辑邹艳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