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深入观察了我的朋友在浦东开的一个生鲜超市,我做如下的思考和观察,也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一,关于价格:
作为小店,应对价格战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参与这场价格战,趁机憋大招才是小店最应该做的正经事。
你得认识到,自己不是这场“神仙打架”中的神仙,你只是在一旁看“神仙打架”被波及的“路人甲”。在“路人甲”有大动作之前,是很难有人注意到你的,这很正常。
先“躲”好,别被伤得太惨。你可以去分析这几家打价格战的超市,谁是挑衅者,谁是跟随者。挑衅者做了什么,引起了跟随者采取强烈的反击。找到后,避开这一条,作为小店,你可千万别碰。
去调研一下这几家的商品,统计出好卖的品项,还有打价格战最凶的那个品项,这些都是“基本盘”,是你小店的必做品项,也就是你和超市的同品项水果。
你要卖的同品项水果品质要比超市好,不能和他们卖一样的,等级要优于超市的。
你要卖的同品项水果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要有竞争优势,多给顾客让一点。
同品项水果一定不要作为你店里主卖的产品,把它放一边卖。这个东西不挣钱,就挣口碑。
在50元以内,或者元以内这个范围里,找到高单价商品,主营这部分水果,这是你小店的新定位。
ps:
每个小店里面都要有导流的商品,根据供应链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来定,怎么理解?
单个的生鲜商超,不可能每个商品都有价格优势,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自己的供应链里面选择几个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做导流用,目前我们就是以生姜,青菜,丑橘作为导流用的,效果比较好,从结果来看,生姜一扫而空;青菜是上海南汇农场自己种植的,口味很好,价格也是2元一斤很有优势;这几个品类的动销,带来了其他的品类的销售。如果自己的实力雄厚,可以多选择几个品类,我们目前实力不雄厚,就选择几个品类的做动销,因为导流的品类,是不赚钱的。
如果能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多了,那么客户自然都会过来。
对于单个小店,并非连锁的小店,不可能做到每个产品有价格
二,关于目标消费群体的研究:
如果是县城里的小店,只要能做好25-36岁的已婚女性的生意,就肯定能活。因为县城里最有消费力的一个群体,叫做小镇青年,在小镇青年这个消费群体中,25-36岁的已婚女性最有财权支配能力。她们也是对水果消费最有发言权的一个群体。
————ps:对于每个店铺的,目标人群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必须要研究,非常重要。
我们上海目前的店铺的购买人群,绝大部分是上海本地的40岁以上的居多,这部分有几个特点:
1, 对服务态度很挑剔,因为这部分人群并不缺钱,都是本地人,大家都是知道,上海本地人还是有钱的,所以对于服务态度很挑剔。以前的销售量的下滑,就是因为之前的店员服务态度不好,没有笑脸,服务的主动性也很差。
2, 越是长期购买的多频次购买的客户,越喜欢讨价还价,有的时候为了几毛钱也会去讨价一下,要占点便宜的。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让价,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了,让他爽,下次就会过来继续购买。
如果地段是高端的地段,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水果要按个卖的,尽量不按斤卖。因为顾客感知不到斤数和总价的关系,他只能感知到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说一个我客户的实际案例。他们县城超市的门店里卖两种榴莲,一个叫金枕榴莲,个头比较大,另一个叫巴掌榴莲,比较小。论斤算,金枕榴莲价格比巴掌榴莲便宜,甚至还经常打折,但一直不如贵的巴掌榴莲卖的好。为啥呢,其实就是因为顾客更能感知的是个数和总价的关系,按个算,一个金枕的总价是高于元的,但一个巴掌榴莲的单价只在60元左右。
——按照个卖的方式,可能比较适合年轻白领,如果地段不高端,不要轻易使用。
准备些水果小样,顾客买了新品A水果就送双份B新品的小样水果包装。注意啊,是双份。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顾客有可能吃完A后,再来买B新品。二是,因为双份,一份随手送给周边邻居或朋友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三,关于服务态度和人情味:
小县城里的小店经营,一定要注意多点“人情味”,会特别给你这家店加分。
在样品的包装上,除了写上小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