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各种不确定里的都市人来说,便利店是一个安慰的存在。
它们一直在那里,不太显眼。但无论什么时候走进去,货架上永远整整齐齐地摆满着食物,看着就觉得安心。
假使你公司楼下或是回家路上,恰好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那么即便加班到深夜,也会有热气腾腾的食物可以填补空空的胃。
咕酿分享到,“依然记得之前在广工作时,冬日的加班夜,全家的一份关东煮就是我一天的治愈。”
LA不啰嗦,“即使一点到家也可以去便利店买一盒加热后的牛奶”。
每一位“打工人”,大抵都曾有过被便利店治愈的时刻。
便利店“成瘾”了
近些年来,身边的便利店越来越多了。上个月刚刚发布的《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中指出,年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已经达到19.3万家。
根据由毕马威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近些年中国便利店的数量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虽然受疫情影响增速下降,但未对行业整体盈利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较其他零售业态,便利店行业仍保持较高增长。也许是因为在电商和大超市的竞争下,售卖鲜食商品+24小时不间断营业让小小的便利店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除了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便利店也遍地开花。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改变,便利店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北京还曾因为便利店数量太少,而被便利店爱好者们戏称为“便利店荒漠”。不过根据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计划在未来三年左右时间,让全市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家以上。当然,具体成效还有待考验。
为什么便利店这么受欢迎?
它没有大型超市那么大,绝大多数便利店只要多转几个弯就可以逛完。它也不是餐厅,可以提供精致的午餐。
但这样一间小小的店,可以是“打工人”工作间隙的出逃之地,也是深夜里依旧能够觅食之处。只要走进去,就会有简易方便的食物,及时地满足补充能量的需求。
而每一家便利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豆瓣的“便利店美食”小组成了许多人的“便利店美食指南”,人们互相安利各家便利店的食物,有人则每天都会去探索一圈。
对于许多学生党和上班一族来说,便利店可以做到,经济实惠的同时,又能保证生活的质量。
有人把最真实的一面,袒露在这里
患上“便利店依存症”的人,哪怕没什么想吃的,也习惯性地每天进去逛逛。
更“沉迷”一点的,喜欢在便利店里坐着发呆。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便利店。只是安静坐在那里,观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感受偌大城市里属于自己的隐秘一角。
身边的一位常去便利店的朋友分享,“每个加班回家的路上,远远地看着亮着灯的便利店,就会很安心。走进去买一些食物,坐在窗边默默吃完,感觉好像找回了一点点自己。”
大概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一间便利店,承载着自己生活的一种寄托。每间便利店里,都收藏着都市人的那些隐秘情绪。
通过货架上的商品,猜测大家的喜好
优秀市民
我现在在北京实习,每天去便利店,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习惯。
有时候买一个小蛋糕,有时候是一杯咖啡。看着东西整整齐齐地放在货架上,心情就很快乐。超市对我来说不太精致,而便利店时常会推出比较独特的东西。每家便利店都有自己的招牌,全家的冰激凌、罗森的炸物...
我还有一些小癖好,喜欢通过看货架上摆放的商品的多少,来猜大家的喜好。比如货架上没有沙拉了,就会想,“原来大家都喜欢沙拉啊,而我却不喜欢。”
另一个比较独特的回忆是回国在酒店隔离,因为不能收食品店的快递,所以生日那天就在手机上订了一个便利店的蛋糕,自己小小的庆祝了一下。
坐在便利店里,像是融入了这个城市
Wen
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去别的大学旁听。因为没有饭卡,不能去食堂,也不好意思去拦住同学借饭卡。所以每次都会去教学楼里的便利店买一些简单的食物,像是饭团和三明治。买好后,坐在楼道里的板凳上,慢慢地把它们吃掉。觉得便利店虽然小小的很普通,可是提供了我一天的能量。
后来出国上学,便利店不仅提供了中午一餐,也是我们对于异国美食文化的一个探索之地。尤其是食物打折的时候,买来尝尝,踩雷了也不会太心疼。
自己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也喜欢去小的看起来干净的便利店、馄饨店,咖啡店。会更有勇气进去坐下来吃顿饭或者休息一下,假装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有些味道只有“那家店”才会做出来
过期凤梨罐头
我平时不太去便利店,可是一回到老家,就想去吃便利店的车仔面、鱼蛋。
去台湾玩的时候,喜欢便利店里的芭乐汁、冬瓜茶。因为太好喝了,我会一下子买两三倍。在别的地方都没有卖的。有一些味道,只有当地的便利店可以做出来。在别的地方没办法吃到的。
朋友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在某个地方尝到一个味道后,念念不忘。但当家门口终于有了一家一样的店,可还是觉得味道变了。其实变得不是味道,是心境吧。
还有这些被便利店治愈的时刻
疫情期间,便利店养活了整栋楼的人
大仁Evelynn,23岁,北京
我在一间写字楼里工作,每天早晨上班前,都会去便利店买个玉米。工作间隙,可能会下来休息一下,买点零食。之前住在天通苑的时候,深夜回家前,我都会去便利店转一圈,像是一个习惯。就算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也会去逛一圈。
疫情的时候,我一个人住,买不到饭,也没有外卖。想煮个方便面加蛋,就到楼下便利店买了一个鸡蛋,结果发现我不会打鸡蛋。就拿着鸡蛋,又回到便利店,问售货员小哥。这个问题引来了围观,一下子涌上来三个大爷,教我怎么打鸡蛋,教的同时,也笑我连鸡蛋都不会打。
我觉得疫情期间,楼下的便利店养活了整栋楼的人。当时我真的每天逛好多趟,而且明显发现便利店进货也变多了,因为大家都去买东西。这间小小的便利店,也是我那时唯一可以和人接触的地方。
便利店的印花换购活动,是每天的期待
小曾
之前很喜欢香港便利店的印花换购活动,它有点儿像现在的盲盒。每次消费到一定数额的时候,会有一个印花。凑够10个印花,可以换一个小礼物。便利店经常和IP做活动,HelloKitty,布丁狗,美乐蒂,大耳狗等。每一个小饰品、小摆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次换到的都是未知的。
因为对集点这件事情非常地执着,每天都会去便利店。去便利店买的也都是日用品,很合算,而且换购的小礼品非常好看。即使不换购小礼品,你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折扣。
现在一些便利店也会和明星联名做一些活动,鼓励大家去打卡。即使是路过的人进去,也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虽然是营销方法,还是觉得很暖。
便利店承包了我的整个生活
高高
在台湾当交换生的时候,虽然宿舍楼下就是食堂,可我还是喜欢去学校门口的便利店。每次从外面回来,看到便利店,会觉得自己到学校了。
便利店承包了我的整个生活,除了提供美食和饮品,还会提供一些很日常的服务。去店里买车票、取演唱会的门票、取网上订的书,还有打印文件。因为台湾街头几乎很少有垃圾桶,垃圾一定要带回家分类丢弃,但有时候去便利店,也可以请店员帮忙丢一些小垃圾,他们还会贴心地帮你分类丢弃。
现在我住在北京,经常去家门口的便利店。时间久了,和店员们熟了,还会说两句话。家门口罗森的小姐姐,我知道她最近改了上班时间,从早班调到了晚班。有时候下班看到她,她会和我说,“今天怎么下班这么晚啊!”
还有一次,我在便利蜂,想买一个挂钩。就问店长,“你们这里有没有挂钩啊?”店长说,我给你找找。本以为他会去库房找,没想到他翻了一会儿收银台下面的抽屉,给我找出了一个挂钩,没有收我的钱。我想这个挂钩可能是他们自己用的,觉得和我熟悉,就直接给我了。
暖心的店员化解了尴尬
京兆尹刘
现在的一毛硬币已经很少有人收了,早些年莫名其妙地就拥有了一大堆。准备离开上海这座城市时,想要把它花完,难受的是卖彩票的大爷都会语气不善。当我捧着一大把早早数好的硬币买东西时,其实是很尴尬的,暖心的是“全家”的店员并没有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这让人很暖心。
便利店里的善意是相互的
阿信的浪漫逃亡
前一阵子去楼下不远的小便利店买零食,拿好东西之后看到店的阿姨趴在前台睡着了,耐心等了一会再试着叫醒她,有点不好意思,但阿姨还是一脸疲倦加笑意回应。不管在哪里,生活都没有想得那么容易。我其实过得也还行,没有很糟糕。
或许便利店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店家、顾客一起在这个空间里,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它不光是提供食物的场所,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场所。
在偌大的城市里,可以有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让疲于生活的人们,偶尔能在这里歇歇脚,享受片刻的轻松,感受着有人与自己同在。
你的那间便利店里,发生过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