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供摆摊转线上,餐饮商超的抗疫攻坚战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郑丹孙吉正北京报道

年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这一天,是陆建宇住店的第68天。即日起,他所在的超市再次开门营业。

作为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峰股份”)分布在上海文峰广场商超的店长,当疫情在上海肆虐的那段时间,陆建宇带领一名维修人员、一名厨师、一个卖窗帘的商户,以及一位年近60岁的清洁工,一直守在商超内,马不停蹄地为附近社区提供蔬菜和食物,打赢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保供战。

“我们主要对应社区团购。一开始,对商品熟悉的只有我一个人,前面几天就带他们(店员)熟悉商品,三天后,连花甲之年的保洁,都十分清楚商品位置和价格。”陆建宇说。

那段时间,五人集体配货,店长主要负责接单、厨师做饭配货之余还要负责收银,将货款录入系统;保安则一直往返于超市所在的五楼与一楼之间,将打包好的货物送到团长手中。

为保证货物供应充足,门店临时调整供货渠道更换供应商,中途加大配送物资的人力……这不仅是一场助民行动,也是一场疫情下对商业零售的特殊考试。

“两年多来,在疫情的笼罩下,零售企业的经营利润受到了巨大影响。”文峰股份总经理缪喆告诉《等深线》(ID:depthpaper)记者,对于传统零售、快消而言,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时。疫情的肆虐更倒逼企业做出改变,积极转型。

不仅仅是快消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餐饮行业无疑也被泼了冷水。记者走访多家餐饮门店发现,相比小型的餐饮个体户,海底捞、呷哺呷哺、聚德华天这类以堂食为主的大型餐饮企业,受疫情的威胁更大,且可延展的增收方式有限。

不过,疫情中,这些大型餐饮企业正在用便民的服务,不追求盈利的价格,之前未曾做过的产品,走出大门,主动、热心进入社区,有效抗疫的同时,也重新构建自己与社区的链接,展现品牌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思考和启发。

社区的小龙虾与奶茶

5月的北京,很多昔日繁华的商场门口,摆着一个个货架,上面有一些水果、蔬菜和自制方便食品,赫然贴着海底捞显眼的商标。

“现在门店都在‘摆摊’,公司上面也是积极配合我们的。”北京一家海底捞的店长王元元告诉记者,门店因为离居民区有些距离,于是业务相对较少。“现在北京、上海的门店都是周围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配送什么。”

自5月北京停止堂食以来,王元元所在门店的员工都通过发传单等地推方式,组建了周围小区的居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