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疫情整体趋稳向好,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5月16日起,上海将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
回顾过去封闭、静默的60余天,当快递、外卖停摆后,“买菜难”无疑是大部分上海居民面临的最大考验。也因此,不少公众对于民生类国企的表现颇有微词,诸如:本应承担主要物资供应保障功能的百联集团等上海本地国企,为什么这次存在感不复?物资供应不畅和什么有关?又为何保供乱象频繁出现?就此,笔者联系联华超市方面,针对市场质疑一一回应。
资料显示,联华超市隶属于百联集团,年起在上海开展业务,旗下拥有联华超市、世纪联华、快客、华联、华联吉买盛等品牌。
疑问1:上海疫情高峰期间存在感不足?
大战大考最能彰显国企担当。以年初武汉疫情为例,当地国有大型商超武商集团、中百集团()成为防疫保供、稳定物价的主力军。据悉,多家超市门店每天销售各类物资余吨,高峰时期承担武汉全市90%以上的生活物资供应。社区封闭管理期间,团购业务覆盖全市多个小区的一半以上。
本轮上海疫情发生后,不少公众却对上海本地商超国企的表现吐槽不断。比如4月中旬,有自媒体发文剖析物资供应不畅的原因,认为“只要有大型国企肯出面,做一份涵盖肉禽蛋菜等基本物资的保障清单,给小区居民们自由点单或者团购,再间隔2-3天送到小区指定地点统一发放,不明白这有什么难的?”,并举例称家附近的世纪联华超市不仅“问了一圈都不知道有他们家的团购群”,线上小程序还玩起“开盲盒”那一套,疑惑为何“采购配送全靠民间、企业自发”,并质疑“小小的罗森便利店能做到(指正规团购等),偌大的世纪联华超市却做不到”。笔者注意到,类似声音并非个例,多位网友曾在社交平台询问,“为什么联华不开?”“上海这次为什么联华没有站在前面?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对于上述质疑,联华超市向笔者回复表示,“此次疫情,百联集团旗下联华作为零售业态,一直在积极履行自己的保供职责。联华保供类型主要分为四种,1、提供所有消费者订购的线上保供;2、各门店与周围社区、居委、街道进行对接的集采集配;3、各行政区域政府组织发放的保供任务;4、医院这类特殊点位保供物资的采购保障。”
联华超市提供数据显示,本轮疫情至今,公司对接服务居村委个,累计供应各区“市民礼包”等保供物资超万份,提供保供套餐超万余份。公司共向徐汇、闵行、虹口、静安、浦东新区等11个区履约保供物资,同时参与市府发给市民的万大礼包的组配任务,特殊点位保供、托底保供方面亦有相应行动。
“批评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推动我们做得更好的动力”,联华超市表示,公司将尽全力保供,积极对接各个街道,并对目前还没覆盖到的区域不断进行调整。
疑问2:运力不足制约物资供应最后米?
运力不足被视为传统商超保供的制约性因素。上海市副市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专班负责人陈通曾表示,因为疫情防控,在商超、菜场还无法正常营业的背景下,电商平台末端配送能力也明显下降,导致“最后一公里”“最后米”矛盾突出。
关于公司是如何解决物资供应最后一公里乃至米的,联华超市向笔者表示,公司保障社区居民物资供应的一大优势在于上海的网点数较多,“从疫情初期,我们积极对接社区居委街道进行集采集配,在接到保供需求后,联华会第一时间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认保供辖区内的小区数、户数及配送点位。后续,联华将根据约定时间送到指定地点,卸货并移交至团长。团长清点后,根据订购明细进行分发。”此外,公司还采用社区摆摊、流动大巴等多种渠道进行最后米的对接。
可见,终端网点数量一定程度和物资供应能力挂钩。截至5月15日,联华超市旗下共有家直营店及加盟店已完成复市,其中世纪联华、华联吉买盛复市率已达%,联华标超复市率达81.8%。
需要指出的是,便利店因全年全天候不打烊的特性被视为城市应急保供的“定心丸”,而联华超市旗下相关网点数量已在5年内关闭近3成。梳理公司历年财报后发现,近5年来,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数量相对稳定,但便利店数量持续减少,从年底的家减至年底的家。作为对比,截至年6月底,罗森上海门店数量为1家,而全家上海门店数量约家,均是联华超市旗下便利店的3倍多。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大路朝天》作者萧武曾发文称,每个小区门口都有一两家由百联集团等国企运营的超市和便利店,对上海的物资供应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但由于最早通过便利店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下岗工人相继退休、亏损运营等,这些国资国企为主体的超市和便利店越来越少。
此外,门店数量减少一定程度导致业绩不振。年报显示,联华超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同比下降5.97%;净利润则亏损4.23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对于业绩下滑,联华超市给出两方面解释:一是后疫情时期,受疫情反复和线下来客下降的影响,零售行业竞争加剧,普遍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二是公司近两年因动迁、亏损等原因梳理整合关闭部分门店,对营业额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顺应市场环境变化,继续谨慎梳理门店,提高整体实体网点的质量,年联华超市共关闭门店家,其中关闭直营门店54家,关闭加盟店家。
疑问3:疫情期间加盟店保供乱象为何频繁出现?
对于保供企业而言,迅速、充分反应是一方面,另一方则是如何避免价高质差、“三无”等乱象发生,从而导致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下降。
联华超市提供数据显示,截止5月6日,公司在上海一共有家门店,其中,直营店占35%、加盟店占65%。本轮疫情中,联华超市旗下多家加盟商曾因涉嫌哄抬物价被通报:5月以来,据普陀普陀区市场监管局,上海联华永昌超市有限公司白玉店价销售的榨菜实际售价与标价不符,乌江牌全型榨菜块(克/袋)标价4.4元/袋,该店实际却以5.8元/袋结算;另一加盟商上海臻毅食品商行,则以5.8元/斤销售土豆、以12.8元/斤销售西红柿、以5.8元/斤销售洋葱、以6.9元/斤销售白菜、以9.8元/斤销售黄瓜,上述几款商品进销差价率远高于同时期周边市场同类商品的进销差价率。
由于联华超市加盟店占比6成以上,日后,如何加强对加盟店的管理显得相当重要。公司告诉笔者,“针对以上两起事件,联华高度重视。得知情况的第一时间,相关人员即赶往门店进行事件了解,并配合市场监管局的一系列调查。在事件发生后即刻起,联华质量安全部对所有直营及加盟的门店再次下发《疫情期间商品质量、价格及事件上报的重申通知》,并且,加盟部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加盟商的管控,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外,笔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上,3月以来,多名消费者曾投诉联华超市存在保供套餐价格离谱、所购买的水果变质、线上小程序不发货不退款等行径。
图源:黑猫投诉
疑问4:何以面对“买菜新势力”带来的竞争压力?
复盘本轮上海疫情中保供各方表现,以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盒马、美团买菜等为代表的“买菜新势力”,则帮助居民实打实解决了不少买菜难题。早上定闹钟醒来、打开手机提前加购、卡点狂按“结算”键,若抢菜成功,只需等待配送小哥送菜至小区门口;若失败,则在第二天重复“循环”;各大社交平台也流传着不同生鲜电商平台的“抢菜秘籍”。这让传统商超更显势微。
疫情之下,线上平台的亮眼表现是否会给公司带来压力?联华超市就此向笔者回复表示,“我们看到了很多零售商都在通过自身的优势,为保供出一份力,这也是我们零售行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所有零售人都十分辛苦。”
事实上,消费者买菜习惯从线下到线上的变迁,不止是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备受 当“线上买菜”俘获人心后,联华超市表示,未来会对线上持续布局,“电商企业保供的发力点主要在c端,我们的百联到家小程序其实也一直在做线上保供,这部分功能会持续进行迭代、优化;另外,由于我们本身的网点优势,主力会针对街道居委进行保供,以服务更广泛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