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给顾客提供的价值,从定位和功能角度解释,可以是售卖便利服务或提供生活解决方案。但这些终归有些抽象,真正的便利价值只有4个:距离、品类、时间与服务。随着零售进化,4个便利价值也有了重新定义,能否理解和落地便利价值,是便利店经营的核心。
当前的距离便利已不局限于空间、下沉和配送逻辑;品类便利用鲜食快餐和便利商品也无法涵盖全部;时间便利的24小时营业正沦为形式,营业时长未必效果好;而服务便利正在向丰富服务类型和附加值方向延伸。4个价值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使便利店更好地服务顾客,但相对来说要获得好业绩,品类便利是先要做好的。
便利店的品类有个人洗护用品、生活用品、烟酒类及相关、休闲和便利食品、饮品和快餐食品以及服务性商品,有些门店还经营医药品和博彩类服务。
其中有几个类别容易混淆,比如牛奶及其制品属于饮品,预制菜归类于便利食品中的冷冻品,现场制售热餐、即食菜肴和现制现调饮品等即时鲜食属于快餐食品。服务性商品现在比较少了,比如书刊杂志,但宠物用品在此类中。医药品主要是计生用品,创可贴和医用酒精等医疗用品,经营其他药品的较少,其余品类都比较容易区分。
现在不是在说便利店商品要如何分类,而是要明确基本的品类结构,品类划分毕竟是供应链和选品的底层结构。然而由于便利店正在从赚差价向赚溢价,从实现价值向创造价值,从平台零售向制造零售转型,因此所谓的品类便利,仅仅用品类结构(商品分类表)是难以解释清楚的,反而容易被传统经营习惯所束缚。
随着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要经营好便利店,就必须处理好品类扩充和单店盈利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只在品类结构中增加和调整sku已力不从心。而从消费场景、扩充品类和培养全客群黏性角度,便利店品类也可以划分为鲜食品类、自有品牌商品、引流品类、定制品类、生鲜品类和商品组合品类共6类。
首先,鲜食品类是目前便利店的核心品类。去年头部便利店的鲜食+现制咖啡销售超过了13%,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利润贡献和价值贡献不是其他品类能比的。比如香烟销售占比达到了31.2%,这只能说明香烟的引流和必需品属性,不经营香烟肯定是不行的,但香烟竞争对手家家都有。鲜食品类是高销售、高毛利和高复购的品类,如果能围绕一日五餐的消费场景开发产品,盈利能力和品类便利的价值都将提高。
其次,自有品牌商品体现的是差异化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以顾客洞察为驱动,以品类管理为核心的。能开发出高性价比自有品牌,便利店经营体系中的供应链优化、差异化经营和降本增效都会有很大改善。
三是引流品类,也是以顾客洞察为驱动的。比如针对年轻人尝鲜、季节限定和特殊节日,以及带有网红属性的IP联名商品,都是有很强引流能力的品类。本质上引流品类是在拓宽品类边界,罗森等便利店经常有这样的活动。
四是定制品类的出现,是由人口结构变化引导的。小家庭、养老群体和单身者增多后,其消费行为也在变化,比如对小份餐食、健康养生和不同咀嚼度等都有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开发的品类结合其他3个便利价值,定制品类做的就是在存量市场中获取增量,也是差异化竞争力。
五是生鲜品类,以前在便利店中很少,是区别于其他标品的。比如新鲜果蔬、即烹即配类预制菜和冷冻食材等,这些商品易于存储且消费频率高,主要是能适配多种生活解决方案的场景。在人口结构变化后,有品质保障的预制菜也有较好的需求空间。
六是商品组合品类,这是零售经营的常识。单一的爆品、引流品和利润品独立销售其实价值不大,只有不同商品有效组合,才能兼顾需求、销售和利润。尤其在便利店开展即时零售业务后,那些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其消费场景变得更加多元。鲜食便利店的双线商品相似度很低,能有效组合关联商品,可以提高销售和降低顾客选择成本。
总之,今天只说了4个便利价值中的品类便利,其余3个今后会探讨。以单店盈利这个核心,将便利店标准化的商品分类打散成6大品类,其实是从经营顾客角度考虑的,兼容了顾客需求、销售目标和利润诉求。不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和运营逻辑,主要是体现在连锁便利店身上,它们有体系性能力做支持。
但放在夫妻便利店身上,经营者会发现6个品类便利只有商品组合品类或许能做些工作,前5个大多难以实现。这不仅是缺乏体系能力的问题,而是没有从赚差价转型为赚溢价,只能在同质化竞争中打。赚溢价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赚差价只是实现价值。
可见无论是哪类小店,要想活下去想赚钱,就要梳理好转变路径,这不是想不想或愿不愿的事,因为顾客已经做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