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凉透5年的行业死灰复燃,规模直逼2万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深氪新消费,作者|路老二

疫情催生了大量“无接触服务”需求,曾一度遇冷的无人零售赛道,似乎迎来了新的转机。

农夫山泉从养生堂手里买下了自动售货业务的全部股权后,目前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里投放了近台智能终端零售设备;

饮料新贵元气森林在内部定下的目标是0年底在全国铺设10万台智能货柜,目前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已经出现了数千台智能货柜;

泡泡玛特是其中最激进的玩家之一,大量“机器人商店”和“抽盒机”被放置在各大商超里,仅机器人商店就已近家。

品牌商、生产型企业铺设的无人货架,已经逐渐成为了市场现有无人货架中的主流。

种种迹象表明,无人零售的第二春来了。

然而从年“新零售”风口开始,到年开始玩家们批量“阵亡”,赛道冷却、悄无声息,再到疫情下“无接触”服务的兴起,从卖货到做流量生意,无人零售的盈利方式似乎都被一一证伪。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这是无人零售行业的“第二春”还是“倒春寒”?

01资本“催”出来的风口

无人售货机,一个看似现代化的概念,起源于0世纪中期的西欧,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兴起。年,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的二手无人售货机陆陆续续出现在了上海、广州等城市出现。

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0年里,这个在国外被称为“4小时源源不断带来财富的机器人”似乎并不成功。市面上各类投硬币、收纸币的无人贩卖机,除了利润比较高的传统零食玩家外,主要是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饮料巨头用来作品牌宣传与市场教育。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的统计,接近0年的发展,到年,国内无人零售的市场规模仅仅为19亿元,截止年末,我国人均无人售货机的拥有量为人/台,而在日本,平均5人就拥有一台自动售货机。

转机出现在年,在10月的“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引发街谈巷议。

年底,亚马逊无人零售商店(AmazonGo)问世,“即拿即走,免排队”的购物体验和充满朋克气息的机器人服务零售场景一经发布,就受到资本的竞相追捧。

用“新零售”+技术颠覆传统零售,被看成是理所当然,得益于“红包大战”与“打车大战”扫清了扫码支付的障碍,整个行业的空气中,飘荡着技术将全面占领零售创新的亢奋味道。

于是,整个年成为无人的风起之年,无人货架、自动售货机、无人便利店三大细分赛道多点开花,一时巨头扎堆、创业者疯狂涌入,大有成为新零售“风口”之势。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重量级玩家纷纷推出对标亚马逊的无人零售便利店,不过显然,“无人便利店”是这轮风口的“幌子”,因其成本高落地难,技术还远不成熟而被大众质疑,最后沦为科技巨头试水其“含科技量”的一次小型翻车现场。

自动售货机(贩卖机)又是个重资产模式,领跑在前面的友宝经过多年市场深耕并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壁垒,已率先在年挂牌新三板,并成功拿到了蚂蚁集团和春华资本16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

弗若斯特沙利文显示,以交易商品总额及网络规模计算,在年、00年及01年,友宝在中国无人零售行业均排名第一。

但尽管如此,友宝利润也自年的0.40亿元止盈转亏,在00年录得11.84亿元的亏损,并在01年亏损1.88亿元。

新入局企业之间真正比拼的是入门门槛更低的“无人货架”,创业者竞相入场,都想抢在对手入局前提前完成赛点的布局,与此同时,资本蜂拥而至,热钱翻涌。

无人货架的玩法其实相当简单粗暴。别说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连物联网、自动售卖机的技术也用不上,这生意基本上就是在办公室外边摆个零食小摊,旁边放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