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1玩不转大陆市场因为不求进步,便利店

在新零售的冲击下,零售领域最迟钝的传统便利店也开始了倒闭潮。不仅是中国式的传统小店不好做,连很多日式的便利店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中国大陆,很多传统便利店仍是个人或者家庭为主的小商贩,以香烟、水和零食为主销售,鲜食占的比例也很少。这类传统便利店也充满了随意性,包括店面招牌与货品规划等。经常我们选购商品时,需要直接问老板拿货。再加上进货渠道与物流的限制,个体便利店的商品存在单一、品类少的缺点。长远来说,这种业态太原始,肯定是要被革新的。中国传统便利店本身就比日本,台湾的便利店功能要差,在日本便利店承担了零售、鲜食、物流、出版、咖啡等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的终端服务功能,所以,日本便利店是中国便利店的店效的3倍,其中社会服务占了至少三分之一的比例。加盟连锁便利店,照搬日本模式就能存活么?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好邻居、全时与邻家这类大陆借鉴日式便利店的本土化尝试,经营市场多年,结果也不尽人意,原因是很多便利店都是复制的标准日式的便利店,这种店铺型态其实更适合办公区消费场景,适合提供鲜食给年轻消费者。而当这种店型进入社区时,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早在布局中国多年,但是一直奉行日本开店管店的教条,很少为中国做因地制宜的变化。几乎可以说,十多年前的是什么样,十多年后依然如此。但现在面临门店增长停滞,同店销售下行的窘境。在华东,7-11面对被全家把持的上海市场束手无策,一年多未能开出一家新店。在华北,7-11得以在大陆立足的北京、天津市场被便利蜂全面超越,关店数逐年走高。在成都,7-11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过去一年净关店10家。目前市场流出,亚马逊之后,7-11也会成为国际零售巨头折戟中国最新的注脚。所以显然便利店照搬日店模式也乏力,转型无人便利店又如何呢?转型无人便利店,步子太大容易扯蛋。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作为年新零售的风口,一度被资本追逐。但经历不到2年的时间,这个风口开始出现衰退。很多不到一年时间就关店,像缤果盒子为例,年7月获得1个亿的融资,但年1月就开始大规模裁员。可以说,无人便利店依稀就是便利店的新兴业态,但现在看无人便利店技术还不成熟,无论消费者,供应商,还是政策也都没有到位,这种新事物应试水为主。但另一方面,无人便利店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起步的时候很重,需要大量资本支持。除此它还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AI工程师人才很难找,价格也很贵。对于初创者而言,便利店想转无人零售变得非常艰难,即使成功也难长久。便利店该如何转型才能成功?首先观念要变,过去说到便利店其实它是管道,是要把商品从生产厂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所以管道要又粗又短又流速快,效率是最重要的。围绕效率,就产生圈好地段(消费者流量啊)、圈好商品(价格又低质量又好品牌又好,美得你)、圈好店铺(要找容易经营的店铺)。好像只要收集齐全这些宝贵资源,销售就蹭蹭的增长了。但目前,商品进入溢出的时代,消费者日常吃喝用的消费品能用很多渠道获得,这就使得效率思维要进行转型。这种转型就不能以物为中心,而是要以人为中心。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且是以精准的消费者群体为中心。到底是什么业态不重要,但核心要消费者体验流畅、消费得爽。围绕消费者感受,就要让零售网络和消费者全程贯穿,通过互联网产品思维使得便利店在获取用户后对数据分析提升,做到与线上分析用户一样的用户识别、用户画像、用户购买行为轨迹的采集,用客户需求数据分析驱动便利店的发展。比如把一天把24小时分为多个需求场景,一个个商品去测试,最后再定增减商品种类,这样才能做成接地气的社区便利店,不至于走的老路。如果传统的便利店是1.0时代,那么日本便利店就是便利店的2.0时代,而今便利店已经进入3.0的时代了。便利店也从最初卖货到售卖服务,再逐渐转变为给人们带来愉悦体验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