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利店,藏着多少都市人的疲惫与不安

如果有什么是年轻人最微小的消费自由,便利店无疑榜上有名。走进城市中的任意一家便利店,你会发现一座微型的消费天堂:全家的可丽饼三角蛋糕、美宜佳的星期零蛋白棒、7-Eleven的开心果巧克力冰淇淋……在这里,你能淘到当季最为时髦的网红新品,也能在食物的温软香气中不由自主地倾囊消费。到了深夜,便利店则摇身成为城市里的最后一座灯塔。伤心之人在这里收集凤梨罐头,疲惫的都市白领在这里放声痛哭。有人说过,只有在深夜的便利店,你才能看到城市最温柔的模样与最真实的面孔。当我们今天提到便利店,它早已不只是日常用品的便利采买之所,更是一场精神性的体验与一桩流动的文化事件。如同一座城市的活名片,便利店的数量、间隔距离、选品设计都关乎城市白领生活的微小尊严。或许也是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便利店被塑造成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只是,在治愈和抚慰的流行标签背后,便利店既象征着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过度追求,也是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的7/24魔咒。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连接公共与私人的第三空间,便利店的公共性将何去何从?本文出自11月12日专题《城市人类学》的B03。细、小、全、杂:都市文明的物质化身在《打造消费天堂》一书中,学者连玲玲曾提及过一家明朝时期开在苏州的孙春阳杂货铺。据她的描述,这家店兼卖食品及日用品,且模仿中央官制的“六部”,将商品分为南北货、海货、腌腊、酱货、蜜饯、蜡烛等“六房”。听起来,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便利店?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讨论便利店的现代性,完全可以将这家杂货铺,以及拥有更为悠久历史的流动摊贩当做中国版便利店的前身。毕竟,便利店的核心特征就是细、小、全、杂。当然,现代意义的便利店实际是个西方概念。一个对我来说有点冷的知识是:最早的便利店并非诞生于日本,而是发端于美国南部。年,我们今天所熟知的7-Eleven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正式开业。直到20多年后,日本才有了第一家7-Eleven。据创始人铃木敏文的回忆,这家店的第一位消费者是名男性,买走了一副标价日元的墨镜。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之所以时有日本才是便利店发源地的错觉,不仅因为日本成功地将西方便利店模式本土化,更因为日本这个国家的气质像极了我们对于便利店的印象:明亮、干净,富足中还带着些许的丧气。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剧照。在中国,便利店业态的落地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的城市化发展浪潮。年,中国大陆第一家7-Eleven在深圳开张。年,一家名为“百式便利”的港资便利店进驻上海。年,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人们对便利店的初印象是:新和时髦。根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