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剁手之后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忍不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来了,你“剁手”的战绩如何?

这个双十一,仅天猫一家,1小时03分就破了亿销售大关,比年快了43分钟,比年快了将近8小时。一个钟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GDP。早在10月,微博、抖音、各种资讯app已经开始弥漫着蠢蠢欲动的气息。商家闻到消费者钱包的气息,就像野兽闻到羔羊的气息,磨牙利爪,准备狩猎。天猫双十一销售额从年的0.5亿元,上涨到了去年的亿——放眼世界零售业史,也算得上奇迹。

虽然双十一总是伴随着吐槽:规则越来越复杂;满减越来越套路;物流战线越来越长.....但每年的这一天,如果你没“剁手”买点什么,还是会感觉好像错过了一个亿。为什么即使那么多不满意,还是无法戒掉买买买?事实上,这种“消费”与“反消费”的拉扯,由来已久。我们对待“消费”的态度也经历了一轮轮变迁,时间行至当下,在消费之外,我们还能想象另一种可能吗?一种更富创造性的可能?

撰文

柳展雄

01

消费与反消费的角逐,早已进行了好几轮

在经历了宣扬消费主义买买买的几轮轰炸后,一些人发起了自卫反击。媒体人从知识弹药库里,搬出了高深的社科著作,使用“景观社会”“符号生产”等拗口的名词,以抵挡消费的入侵。

居伊·德波(—年)说“我们的时代,人们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本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描述的正是隐形贫困人口,那些实际上非常穷的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经常打卡网红店、网红旅游地,拍照发朋友圈。

商家贩卖精致生活,吆喝“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努力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鲍德里亚(—年)反驳说:“需求从来都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翻译过来,你在星巴克喝的不是咖啡,而是身份档次。

任商家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火眼金睛的德波、鲍德里亚们总是能识破资本主义的伪装。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反消费浪潮。面对商家营造的“女王节”“女神节”等消费口号,很多女权主义者受够了,怒吼道:把妇女节还给我们!

妇女节原本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却被淘宝京东商家占为己有、偷梁换柱。豆瓣用户

怀璧不予说:“你消费了什么,并不能代表你是谁。只有你创造了什么,才能代表你是谁。”深刻领悟这一点以后,物欲确实高不起来了,更因为体会到,在创造的快乐面前,消费带来的快乐简直不值一提。

我们听到这样励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鼓起劲来,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第二天投入到工作当中。但却发现“创造”的痛苦也高出了数倍,是一个比“消费”门槛高得多的游戏。

《景观社会》

作者:[法]居伊·德波

译者:张新木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年5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我们早早被闹钟叫醒,搭上早高峰的地铁,经历一两小时的通勤,抵达公司,开始按复印机、填表格、做PPT、贴发票、敲代码的重复作业。平面设计师的常态是“客户想要五彩斑斓的黑色”“logo放大的同时能不能缩小一点”“行行行,我马上改”。IT程序员的常态是“产品经理要这个那个功能,今天给我搞出来”“你先做几个出来我看看”。在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