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我们身边一个个不起眼的便利店,会变得像今天这般重要!
早起上班时随手买一份包子豆浆开启一天新生活,午餐时来一份盒饭快速填饱肚子,晚归时点一份关东煮慰藉疲惫的身体,很多人的生活早已习惯了便利店的存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利店以一种小而精的面貌,快速渗透于城市的每一角落。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城市供应保障、人民生活秩序带来了冲击,作为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便利店发挥了服务社区的优势,提供了必要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便利店又在恢复经济秩序、升级商业模式、拉动内需、“六保六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日前,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力争到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
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国家层面的重视引导,折射在城市层面,就是千帆竞技的新赛道。
根据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北京的便利店发展指数名列前五位,青岛仅排在第25位。
这对青岛来说,既是城市发展的掣肘短板也是进步空间,青岛必须迎头赶上!
1
小店有大作用
便利店是城市高效运转的毛细血管,折射着城市的商业成熟度。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便利店充分发挥了服务社区的优势,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活和市场供应。
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市民响应号召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大型商超,便利店成为保证家庭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选择。青岛的优同、友客、迷你岛、可好、“”等上千家便利店,大多数坚持开门营业,并保证不提价、不断供,甚至不少社区门店坚持24小时营业,给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4小时便利店在城市应急保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了城市发展的韧性。更重要的是,便利店摸索出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消费模式,愈加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以至于在后期复工复产以及城市消费重启的关键节点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便利店不仅是城市运行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扩内需、促销费的大背景中,刺激消费的重要场景。
作为消费的重要载体,经过20多年的“跑马圈地”,中国的便利店依然处于高速发展中。据《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年中国便利店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实现销售额亿元,增速达到13%,门店数量达到13.2万家。
而且与美日韩等便利店渗透率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连锁便利店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对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四个国家便利店数量及人口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年,美国平均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平均人拥有一家便利店,韩国(年)平均人拥有一家便利店,中国(年)平均人才拥有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上有所体现。
自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便利店便成为了商务部和各地政府在提及扩内需、促消费时的高频词。今年8月11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全国范围内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力争到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也就是说,三年内要实现翻一番多,发展空间相当大。
2
明显慢了,急需提速
近年来,便利店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部分,而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其价值和意义更大。
当下,中国各大城市便利店的分布格局如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了“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从增长率、饱和度、24小时营业、营商环境等维度勾画出全国36个城市的便利店版图。
总体发展指数上,年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北京。
青岛排第25。青岛正在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引擎。显然,便利店发展指数的排名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定位极不匹配。
青岛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纵向比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已经7次调查并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早在年,青岛便利店发展总指数位列第13位。彼时,总数约家,增长速度为28%位列第6位,每1.45万人拥有一处便利店排在第19位,55%的便利店实现了24小时营业。
年,青岛便利店发展总指数跌落至25位,青岛的便利店总量家,增长率已经降到15%,排名第6;单店覆盖人口数量人,排在第23位;仅有34.78%的便利店24小时营业。
基数不大,增速又没有拔尖,导致青岛便利店总量、增量以及饱和度都相对落后。而在政策支持为主的营商环境排名上,青岛一直排在末位。
横向能看出更多问题。毕竟城市间的竞争排名,对手的表现很重要。以西安为例。年出炉的便利店发展总指数,西安仅排第31位,增速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小时营业的店面占便利店总数的46.2%。
随后几年西安开始发力,迎来“补课式”的增长,在年、年、年的指数发布中,年增速均超过25%,位居36个城市第一、第四和第一。退回6年前,西安的便利店数量仅三四百家,不及青岛,但目前总量已经家,超过青岛家。其中,超过50%的便利店实现24小时营业,单店覆盖人口人,分布密度比青岛更大。
3
城市综合素质的角力
便利店发展指数排名的背后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便利店是城市化的隐喻。它的数量和密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地方城市化的水平高低、经济繁荣与否的标志。便利店发展指数的强弱背后是城市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角力。
今年是“”落户青岛的第9个年头,“”山东总经办负责人刘斌认为,厦门、太原、东莞、西安等城市的GDP排名不如青岛,但便利店发展势头很猛,这与城市的年轻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开店成本、“夜经济”活力以及城市规划、政策扶持都有关系。
年轻消费者是便利店的受众主体。西安云集了一众高等学府,每年吸纳大量就学、就业的年轻人口,为便利店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市场基础。同时,近年来,西安、北京、福建等地相继出台了推动便利店发展的配套政策,一定程度推动了便利店发展。
与西安等城市相比,青岛近年来年轻人口流入偏弱,且人口密集度与基础设施错配。业内人士林巍伟指出,青岛有很多人口密集的住宅区缺乏底商,无法布局便利店;而在非市中心区域,新建小区成片、底商丰富,但缺乏人口。
在国内,东莞已经成为人均便利店最多的城市,每个东莞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近乎北京的7倍,饱和度位居第一。这与东莞本土便利店产业发达、市场培育条件得天独厚有关。7月23日,东莞最大的便利店品牌美宜佳举行第号店开业庆典。
青岛本土便利店品牌起步也较早。年前后,可好、友客、优同等一批本地企业就开始探索品牌化和连锁化经营,但做大做强、走出去的步子慢了。比东莞美宜佳成立还早一年的可好,目前主要布局在山东省内,店面数量多家;年开出第一家门店的优同,去年进军济南时表示,将在年底实现余家的开店目标。
便利店的亮灯时长,与城市夜经济的活跃度息息相关。成都80%的便利店都实现了24小时营业,指标位居全国36个城市首位。24小时便利店常被称作“深夜补给站”。市民在夜间的消费习惯,会影响一座城市24小时便利店的多少。10家便利店里有8家实现24小时营业,充分折射出成都夜经济的繁荣。
反观青岛,10家中仅3家24小时营业。林巍伟坦言,青岛的“夜经济”受气候、产业生态、消费意识等影响,与北上广深、成都、西安等城市仍差距较大,便利店24小时营业的动力不足。
4
有必要有机会有行动
差距可以视作进步空间。在扩内需、促销费的大背景下,青岛发展便利店经济有必要,有机会,更有行动。
目前,便利店发展已出现明显的市场下沉趋势。由于一线城市房租、人力成本的持续高企,便利店的经营压力空前巨大,二、三线城市成本优势渐显。同时,二、三线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便利店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可观。这说明青岛逆袭的机会很大。
从饱和度来看,二线城市中,重庆、昆明、南宁、青岛等地的单店覆盖人口数远高于同等经济水平城市。虽然因此拉低了青岛的总指数排名,但也意味着青岛的便利店发展潜力还很大。
“”是全球店铺总数超过7万家的便利店巨头,它把青岛视为整个山东区域的大本营,8年来布局了余家店,全部24小时营业。刘斌说,“山东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以及发展前景决定了市场潜力巨大,而青岛又是最优秀的,我们很有信心。按计划,年以前,全省店铺总数将超家。”
夜间经济已成为提振城市消费能级、恢复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一点的青岛,出台扶持政策,通过培育和引导相关产业,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夜消费生态,扩大夜消费市场。台柳路音乐街、崂山区协信星光里、西海岸新区青岛金沙滩啤酒城……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这些“夜经济”网红打卡地,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极。
在刘斌看来,24小时便利店既是青岛“夜经济”的推动者,又将是青岛“夜经济”的受益者。现在的关键就是,谁先迈出第一步。“经过我们多年的坚持,加上青岛对‘夜经济’的重视,目前多家门店晚8点后的销售额占比约15%,提升很明显。”刘斌认为,商家应该先迈步,延长便利店的亮灯时间,培育夜间消费氛围和消费习惯,“商家应和政府共同引导培育市场。”
此外,青岛的便利店企业还要更努力地加快布局,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供应链,下功夫研究本地消费者需求,打造多样化的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并在市场下沉过程中,以更多的投入来引导培育顾客的便利化消费需求。
小块头有大作用、大未来,疫情之下,便利店已经迎来发展风口,青岛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