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茜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年我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25.3万家,全国便利店销售额达亿元;在城市便利店饱和度方面,东莞、长沙分别以平均人、人/店分居第一、二位,超越以便利店闻名的日本。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在港台电影、音乐MV中风靡的便利店,一个个从荧幕走进现实。如今的街头巷尾,7-Eleven、罗森、今天、全家等便利店,在鲜艳的招牌和暖黄的灯光映射下,已然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年,7-Eleven湖南首店在长沙正式开业时,甚至吸引了众多市民早上7点排队体验购买。
都市人对便利店的感情,远超出“一家店”的意义。在一方24小时营业的小小空间里,井井有条的管理、标准化的食物,给足了人们行走街头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从前,我们说家是最舒适的港湾,但它却无法随身携带。而便利店则不同,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条街区到下一条街区,每一个转角处它都在24小时默默等候,散发出一种“不怕打扰”的温柔。城市由钢筋水泥筑成,而街边小店的食物香味和人间灯火,足以汇聚成消散寒意的涓涓细流。
货架不多,却商品齐全;空间虽小,也连着千家万户。从一日三餐到日常生活用品,便利店正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最方便的场景。年9月,青岛迷你岛便利店宣布闭店,引来一大波网友不舍告别:“我的关东煮、甜筒、鸡皮……还有我的青春啊。”
便利店既是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商店,更是城市重要的“生活基础设施”。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后,市民最迫切的期望是便利店能够开门营业。这个时候,7-Eleven做到了尽快让便利店的灯亮起来,并且响应政府号召,靠充足的备货、成熟的配送体系支援灾民,发挥了很强的应急功能。在我国,年疫情爆发初期,布局广泛、安全无缝的便利店,成为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在保障疫情期间民生物资不断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成熟的商业形态,是一座城市对市民最温暖的拥抱,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育和发展。
曾经有人把便利店比喻为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铺》,“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在。”如今,越来越年轻态的便利店,早已超越情感慰藉的框架,打开了“便利店进化”的全新命题。当盒马、7FRESH等超市走向“线上”经营的赛道时,人们发现身边的连锁便利店已经有了“多重身份”——可以买蔬菜水果,还可以买早餐、收发快递。目前,全国超八成的便利店推出了线上业务,与传统商超“同台竞技”。全家、罗森等便利店,与流行文化紧密结合,定期推出的限量、纪念款商品,更是打开了便利店“追潮流”到“造潮流”的发展之路……
便利店是城市的一盏灯,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劲。凭借快节奏、商品多、营业时间长等优势,它们在城市中“一枝独秀”“如鱼得水”。如果将便利店的“逆风前行”比作冰山浮出水面的冰凌,透过水面,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来源:经武门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