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撑大了自热食品的百亿市场

预防白癜风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1101/7580650.html

没想到连小小一只自热锅都能迎来身价百亿的耀眼风光,只不过已经有太多楼起楼塌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本热土上的任何狂热都值得警惕。

10月28日,由百草味创始人蔡红亮操刀的自热食品品牌“自嗨锅”宣布完成逾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5亿元)C轮融资,估值5亿美元。此距离自嗨锅上一轮融资仅仅过去了5个月。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白家食品、食族人、莫小仙、自嗨锅4家自热食品公司完成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经纬中国、金鼎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上述项目的融资总额逼近8亿元。

资本的介入让蛰伏了许久的自热方便食品市场再次升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自热食品市场规模已是年的2倍;而根据广发证券预估,自热食品行业或将在未来5-7年达到亿元数量级的市场空间。

没想到连小小一只自热锅都能迎来身价百亿的耀眼风光,只不过已经有太多楼起楼塌的故事告诉我们,资本热土上的任何狂热都值得警惕。

老技术

不少自热食品品牌都会强调自己的技术先进性,其实无论是加热还是食材保鲜,都并非是近年的新兴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食品加热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比利时和荷兰,已经有人开始用生石灰加水做成加热剂,用来加热土豆泥。

据说就是这个入选初中化学教材的加热法,效果已经可以媲美明火。

到了70年代的美国,由于军队在野外执行任务时,无可避免会因恶劣天气或特殊战略需要而无法使用明火煮食,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方便的自热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作为军需物资出现,这也是食品自热技术的第一次产业化应用,当时被称为“野战口粮热食化”。

我国则在90年代记录过自热食品。

据相关文献显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八五一研究所曾在90年代末成功研制出一款“一拉就热”的自热食品,该产品由食品加热剂与加热容器配套而成,可以在一二十分钟内,将一定量的食品加热到50摄氏度以上。

据悉,当时其产品品类已经包括自热盒饭、自热菜盒以及自热黄酒等,与当下的网红自热食品之间并无太大差别。

至于食材保鲜技术,则比加热技术成熟得更早。

同样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研发出可以将食物中的水分在低温下冻结成固态,然后在真空环境下加热,使其中的水分不经液态直接升华成气态,从而使其在脱水状态下长期保鲜的技术——FD(FreezeDried)冻干技术。

该技术出现后很快就被应用于食品生产,最早的应用场景是作为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而到了80年代,国内企业也基本实现了冻干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进程比自加热技术早了将近20年。

但即便是解决了技术问题,自热食品在国内的市场规模还是长期受限。

一方面,自热食品发明的初衷是操作便捷、储存有效。尤其是食品质量超长待机多天的属性,让其更适合军事、救灾、野外求生等极端场景。

对于更追求口味和性价比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自热食品无异于自讨苦吃。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不同,国内自热食品相对国外也缺少了一些特殊的C端场景。

比如美国素来有户外运动的传统,整体市场规模是中国的近十倍,这直接给适应于野外生存场景的自热食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

美国著名自热食品企业山屋(MountainHouse)就以一己之力承包了美国80%的户外市场,产品品类涵盖砂锅、炒粉,甚至还出了甜品。

再如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平时的避险应急也成为自热食物的天然舞台。

比如拥有松茸饭、什锦饭、红豆糯米饭、梅子粥等十余种自热品类的尾西食品(Onisi)在霓虹国雄霸一方,其不仅是日常囤货的热门选择,也是航空餐食的重要参与者。

总结来看,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餐饮市场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已经为即时性消费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消费者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自热食品,即便是着急,也有性价比更高的方便食品扛把子——方便面可供选择。

再加上没有特殊场景加持,自热食品也难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于是在年以前,国内的自热食品和70年代的美国一样,多是为军队服务,产品以自热米饭为主,并严格按照军用食品的质量标准生产。

对于大众市场,也只有少数猎奇的吃货会特意找来军用自热食品尝鲜。虽然当时也有诸如三全等速冻食品巨头推出过自热米饭,但也始终没能在中国市场打开销路。

直至破局者的出现。

大单品

年是国内自热食品市场的转折年。大约在当年下半年,一款主打火锅品类的“自热小火锅”产品悄然在市面上流行。

从技术原理上来看,自热火锅和其它自热品类几无区别,但小火锅能在沉寂已久的自热食品赛道中突出重围也并非只是运气。

首先,火锅从品类本身来讲具有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数据显示,年国内餐饮规模超过3.5万亿,仅火锅就为国内餐饮贡献了总营业额的22%,位列广受食客欢迎的中国第一大美食,超出第二位自助餐将近一倍。

其次,年左右的中国市场恰好出现了“便利店”这个不大不小的渠道风口。

彼时,便利店趁着O2O风口的余温,再加上“互联网+”、新零售、无人零售等新概念标签后,突然就成为风投资本、企业巨头等追捧的热门行业。便利店的集中涌现,为自热火锅的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此同时,年也是“单身经济”一词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

自年起,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研究显示,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

一言以蔽之,存得少,花得猛。

基于此,诸多服务于单身人士生活习惯的消费形态开始兴起,适用于“一人食”的自热食品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尤其是自热火锅,因为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单身人士可以在不社交的情况享用火锅的痛点,从而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个“开创性”的品类。

天时地利俱备,自然也少不了大玩家的强势布局。

年,线下火锅连锁巨头海底捞联合其专属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推出“自热小火锅”产品。颐海国际在当年的财报中称,公司推出自热火锅的初衷是为有效舒缓火锅淡季产品不足的问题。

很快的,凭借海底捞自带的产品基因、供应链优势和品牌效应,这款冠名海底捞的自热小火锅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就打开了市场。

截止年年底,海底捞自热小火锅已经陆续推出5种口味,销售额高达.5万元,一举成为自热火锅领域的龙头。

在自热火锅这个大单品的火爆助推下,国内自热食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据报道,年5月之后,自热火锅销量在各电商平台上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天猫在当年“双十一”当天就卖出了万份自热火锅。

其中,仅成都市的自热火锅的销量就接近万盒,总销售额达到15.6亿元。

与销售数额相匹配的是入局者的数量。

企查查数据显示,年,自热方便食品企业注册量比年增长了75%。上百家自热火锅品牌携自家的自热便当、懒人串串、自热面、自热米线等更多品类蜂拥而入。

一时间,万物皆可自热。

快资本

没有任何一个市场热点可以逃过资本的青眼,何况还是为自己加热的自热食品。

一级市场方面,年左右,小辣龙、挑挑小面、想念食品等新兴自热食品企业获得融资。如今自热食品领域的网生头部公司莫小仙、自嗨锅、食人族等也都成立于年。

二级市场方面,继海底捞自热小火锅之后,传统火锅品牌川西坝子、大龙燚、小龙坎、德庄等,都在三四个月之内入局做自热小火锅,并在股票市场推起了一阵“小火锅概念股”的风潮。

除此之外,自热食品市场还充斥着不少跨界玩家。

比如年8月,一根辣条打天下的卫龙上线麻辣小火锅;9月,休闲零食品牌良品铺子推出“方便火锅”;三个月后,良品铺子的“老对头”三只松鼠也跟风推出懒人自热小火锅,并向自热烧烤等多品类延伸。

老牌食品企业也不甘人后。年,方便面巨头统一先是推出了自热小火锅“煮时光”系列,同年10月又推出“开小灶”系列自热米饭。原先就在自热食品领域布局的三全则依然坚挺,就连挤奶、养猪两开花的农业龙头新希望也不忘入局分一杯羹。

根据南方周末报道,自热食品市场资本、玩家扎堆的根源,还是低成本、高利润。

业内人士表示,以自热火锅为例,其成本多在10元至16元之间,零售价则在25元至39元,中间的利润空间超过%。

且根据经销商透露,在初始竞争阶段,即便是在没有过硬渠道的情况下,也能仅靠“发发朋友圈”引来订单。

有了各路财源的集体助兴,自热食品在年就达到了22.5亿元的市场规模,该数据是年的5倍以上,增长速度超过%。

其中,自热火锅品类的增速更是逼近%,由此成为当年资本市场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风口赛道。

新营销

一旦一个品牌频繁在各大热门影视、综艺中露脸,或者突然搭上了某个正当红的大牌代言人,十有八九就是因为喜提了金主。

年的市场繁荣之后,自热食品如愿踏上了营销快车道。

自嗨锅热衷明星流量阵列,其在成立后不久就先后引来林更新、谢娜、华晨宇等热衷美食、Z世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