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家场村超市内,经常可以看见一位五十多岁老人的身影,在货架之间穿行,取货、收钱准确无误,让顾客很是满意,这位老人就是该店老板、村庄乡贤彭玉海。
“靠自己双手吃饭,这样感觉活的特别踏实。”彭玉海说道。创业并不容易,甚至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只能向前,没有退路。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坚持的时候,只有咬牙坚持住了,成功也就不远了。韩家场超市是彭玉海80年代开始经营的,原来名字为韩家场村小卖部。那时候,小卖部面积不大,进货渠道少,为了一件新鲜“玩意”,要跑遍沧州各大批发市场寻找,没有路灯,没有柏油路,刮风一身土,下雨满脚泥,交通工具是“大铁驴”,外加两个大舵筐。彭玉海每天早晨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夜幕降临才到家,大舵筐满了,货架上的物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他一直坚持着,趟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随着社会零售业态逐渐丰富,购物越来越方便,加上城市便利店的覆盖密度越来越高,毛利较低的小卖部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看着自己的小卖部年复一年也不怎么景气,当时都想关了,村里出去打工的都比小卖部挣得多,真还不如出去打工呢。我们村离市里比较近,后来市里又开了几家大超市,小卖部的生意就更不好做了,有时候一天都卖不了十块八块的东西。”彭玉海说。
只有大胆放手的去干,才能闯下一片天。眼看来小卖部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逼迫无奈的彭玉海尝试着去做转型,说干就干的他首先打破了原来的销售模式,他把原有的老式柜台全部拆除了,也学着大超市摆上了货架,这样一来,整个小卖部都变的干净亮堂了起来,这还不够,他把小卖部的水泥地,全部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板砖。物品摆放井井有条,环境干净整洁,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买到自己中意的东西,顾客的要求满足了,销售自然就顺畅了,销售量也日益上升。
“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城里打工,回到家太晚了,一般超市就都关门了,缺点啥也没地方买。我准备建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