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小、人多、卡牌玩具多……这是每个人对学校边便利店的印象。
位于杭州采荷街道健风社区一所学校附近的味禅食品店,就是这样一家记忆中的小店。
店主戴海燕,台州临海人,五年前从老家来到杭州开了这家小店。店不大,毛估估10个平方,也不高,记者的身高都快顶到房顶了。
墙边一圈的货架摆满了零食和杂货,中间一台冰柜,放满了冰淇淋,冰柜上放的就是各种卡包,“卡包、冰棒,这个季节的畅销货。”
戴海燕说,开店最难的之一,就是要记住各种商品的价格,“我们没有红外枪,店里多件商品的价格都靠脑子记。”戴海燕报了几个价格,没过五分钟,记者就记糊涂了。
因为临近小学和四季青面料市场,这边主要的客流就是对面的小孩子和面料市场里的人。
在便利店当临时店长的一天,是从下午开始的。
小店最忙的时候是下午4点
几毛钱的价格优势就会丢掉生意
下午3点10分左右,门口的人多了起来,“下午4点就要放学了,一天中最忙的时候。”
去年开始,戴海燕还做起了社区团购,帮助附近小区有需要的人买买菜,“有些腿脚不方便的,我们还会送货上门。”
马上要迎接小店一天中的客流高峰,我们一起把菜筐搬到店门口。
下午3点半,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放学了。店里也来了几个小孩子。
“昨天买,今天又买。”一个小女孩的家长一边掏着钱,一边抱怨,最后买了一包旺仔小馒头,10元。
“这个香肠,最后一次了哦。”这是一位爷爷对孙子说的。
“上次吃都是去年了。”小男孩据理力争。
下午4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也放学了,原本空荡荡的小店渐渐人多了起来。
这是他们一天中比较放松的时刻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现金了。”这是记者第一感觉,如今出门只带一个手机的日子,让现金渐渐远离了生活。但是,对于没有手机的小学生来说,还是现金香啊。
卡包、冰棍,是孩子们买的最多的。“我抽到了SR卡了。”一个小男生进店目标明确,买了一包2元的卡,付完钱走到门口拆开,粗略翻看,突然就大叫起来,不过他是一个人来的,这份喜悦只能他自己知道。
“我太惨了。”四个女生走进了小店,其中一个穿着粉色外套,背着蓝色书包的女孩子一直翻着书包,“我多压岁钱存到了银行,结果我和我妈都把密码忘了,我现在穷死了。”
翻遍了书包,小女孩最后就找到了3块钱,不过她还是很豪气的说,“今天我请你们。”
四个小姑娘开始为买什么合计起来,起初她们盯上了一块钱2块的泡泡糖,但是因为一个小姑娘说,“另外一家店1块钱3块。”惨遭否决。
随后有小姑娘提议买碎碎冰,但是需要2块钱一根,每根碎碎冰又只能分成两截,“哦,对了,我知道有家店有1.5一根的。”一说完,就得到了响应,四个人一起离开了小店。
小店的竞争就是这么激烈。几毛钱的价格差距,就少了一笔生意。
人来人往,戴海燕既要算账,又要顾着每一个客户,作为临时店长的记者在一旁帮着维持维持秩序。
“这是谁的水瓶。”戴海燕突然发现柜台上多了一个绿色的空水瓶,不知道是哪个小孩落下的,“经常会有,最多的时候有六七个。”戴海燕说,最早也要明天才有人找过来,“存两天,要实在没人要,那只能丢了。”
“学习差可怎么办”
是小店,也是家长们吐槽聊天的地方
到了4点半,原本热闹的小店,安静了下来,门外等候的家长也只有几个。
“你们家娃还没出来吗。”一位看着40岁左右的家长来店里买了瓶水,戴海燕热心地问道。
“别提了,学习差可怎么办。”这位家长的女儿读小学5年级,可能是因为作业被老师留了一下,“女孩叛逆期早,和她聊八卦聊的可欢,一提学习就让我闭嘴。愁啊。”
付完钱,正好女儿也出来了,没打招呼,女孩子就自顾自走了,她母亲和女儿同班同学道了个别,跟在后面,也走了。
“每天就忙这半个小时,后面基本没什么人了。”随着天色渐暗,门口卖葱包烩的大妈回家了,隔壁理发店也关了门,一条街就戴海燕的小店最亮。
夜间光顾最多的是他们
有位大哥买了白糖泡水,他说“嘴巴太苦”
“我们这边什么人群都有,找工作的,老杭州,大老板,外地打工的。”因为小店附近有劳务市场、面料市场,到了晚上来光顾的都是外来的打工者。
“来包烟,最便宜的多少。”一个骑着电瓶车的大哥,戴着安全帽,披着一件雨衣走进店里。
“黄山,9元。”
“便宜点。”
“利润很薄的,便宜不了。”
这个大哥是在附近工地工作的,下了班路过买包烟,最后他还是花了9元买了包黄山。
晚上7点,来自贵州的安大哥骑着自行车来了小店,晃了一圈,拿走了一个茶杯,一包白砂糖,一共20元。
安大哥在附近工地打工,开始我们都以为他买糖是为了做菜,结果安大哥说,“泡水喝,嘴里太苦。”
安大哥离开之后,我帮着戴海燕开始收拾店里的卫生,用货架上的饮料填满了冰柜里的空缺,把被孩子们弄乱的货架理好,最后一根热狗,戴海燕给了记者,作为晚饭充充饥。
戴海燕准备关了门再吃饭。
她爱人是送货的,小店最忙的时候他一般都会来店里帮忙,但“今天说太忙了,就没过来。”
晚上7点20分,天空下起了小雨,戴海燕准备关门。
她还要骑40分钟的车回笕桥,明天早上8点前再回来。
门口还有一袋团购的菜,没有人来拿,戴海燕要再联系一下对方,“有的人上夜班要第二天来拿,如果忘了,我就给她送过去。”
这样一年下来,这家开在杭州四季青边的小便利店可以赚个六七万。戴海燕有个在老家读高中的孩子,和很多父母一样,出来闯荡打拼开小店,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条件。
“如果今年收益还不行,就准备回老家了。”戴海燕最后说,回老家开便利店应该也不错的。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锐
值班编辑:周勤
大家都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