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城关市民讲述身边的美好城事

周宝韦在日间照料中心下棋

垃圾分类积分超市

酒泉路街道打造的寻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雨欣杨昕/文首席记者马军/图

年——年,这70年,是中国走向富强的70年,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座城市的70年,是一个时代的旋律,也是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70年,城关区从解放初期人口40余万人,到年常住人口万人,流动人口44万人,城市建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70年,城关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成为了现代化城市中心,一街一景都绽放着摩登都市的魅力。

70年,城关区从起步到不断展翅蝶变,成长为中心城区,再到如今“精致兰州,魅力城关”,城关区用奋斗融入发展舞台,用梦想角逐壮阔征程。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兰州市发展成就巡礼主题采访走进城关。

“我在城关”,老百姓眼中一条街、一座桥的变化;一个花园、一片蓝天的共建;一项惠民政策、一条致富路子的探索;一座虚拟养老院、一间日间照料中心的善意之举……都浓缩着一个中心城区的沧桑巨变,映照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在城关”,每个人的生活故事,都是城市发展最生动的见证。

1一条街巷就是一个“城关故事”

马凯生是木塔巷海家小吃店的老板,几年前他从父母手中接管了这家店,不大的店面却有着比马凯生年龄还大的“店龄”,30多年悉心经营美食,已让这家小店成为颇有名气的小吃店。在马凯生眼里,城关的变化就是门前街道的变化,就是自家小店的变化。有着多年历史的木塔巷内,几十年以上“店龄”的餐饮店就有40多家,每一个店面无疑都是街巷发展变化的最好见证。

“我小的时候,木塔巷已经十分热闹了。但是热闹之余,是马路市场的嘈杂,是电线乱搭、污水横流、油烟四窜的乱象。”马凯生说。

年,城关区全面深化推进“城市管理一体化示范街”。木塔巷以年历史为积淀,着重还原木塔巷历史文化,同时结合实际,整合餐饮资源、引进名优美食、整治卫生环境,打造出了“木塔巷特色一条街”,凸显老街巷历史名牌。如今,走进木塔巷,统一的青砖木匾,休闲长椅、浮雕壁画、仿古建筑,充满老兰州特有的烟火气息,成为当下兰州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70年来,四通八达的道路见证了城关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巨变。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升改造小街巷、推广绿色出行……一项项惠民措施的实施无不折射出城关区道路发展的新飞跃。城关区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路网,年6月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1期工程全线开通,借助轨道交通建设,城关区大力进行沿线道路疏解工程,拓宽平沙落雁、张掖路东延伸段等道路交叉口和“蜂腰”路段,完成白银路上跨、天水路下穿等车行上跨下穿工程,建成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围绕南北滨河路,雁滩黄河大桥、城关黄河大桥、元通大桥等几座大桥连接起黄河两岸。

一条街巷就是一个故事,一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在城关区,数百条小巷已实现“华丽转身”,木塔巷、大众巷、甘家巷、金牛街……一个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小街小巷已让城市的脉络更加清晰、美丽。

2一座桥的清洁成就“城关蓝天”

田华章是一名城市清洁工。他负责酒泉路一处过街天桥的清扫工作。每天早上7点,田华章准时在天桥上开始工作。扫地、拖地、擦栏杆、捡垃圾……田华章已经工作十几年了,在他眼里城关的变化就是人们脚下的路面一天比一天干净,头上的天空一天比一天蔚蓝。

“我现在是‘桥长’,负责一座桥。”田华章打趣的说,每天分时段,工作8个小时,扫3遍、拖3遍,擦3遍,一座桥被田华章打理得一尘不染,经常会有路人忍不住向田华章表示谢意和赞扬。从一把笤帚扫一条街到机械化作业、从垃圾填埋到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理、从旱厕到干净整洁的水冲式厕所……城关区环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环境卫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卫工人也从“扫垃圾的”变成了“城市美容师”。

70年岁月变迁,兰州的城市卫生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在城关区条小街巷、条城中村小街巷、条主次干道,万平方米的道路,有多辆清洁车辆,多名环卫工人在为它精心打扫。

守护蓝天白云,守护城市的清洁美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年的冬天,笼罩在兰州城区头顶数十年的“灰锅盖”被揭掉了。而保护“兰州蓝”,让中心城区的城关区迎来了更加艰巨的重任。对此,城关区实施了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使城关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在全市近郊四城区达标率排位中排第一;强化水污染防治,定期对45家重点涉水企业每年进行两次监督性监测,对超标排放废水的单位严管重罚;多次对黄河、南河道排污口进行排查,确定62个黄河排污口、65个南河道排污口所排废水均为生活污水,予以严管。

通过不懈的努力,兰州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在城关区每周五还会举全区之力,进行“周末大扫除”;垃圾分类督导员纷纷上岗,正在城区各小区内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行,“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正在推广中……

3一处小游园展示宜居的“城关风貌”

“人居环境变美了,衣食住行升级了。与我离开时相比,现在的城关变化真是大,马路两旁的苗木花卉繁华,每条街种的还都不一样,真是美。”今年五一长假,20多年前移居上海的刘成国回兰走亲访友,对家乡亲友和市民生活的改变、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慨万千。在刘成国眼里,城关的变化是城市的绿化,而最点睛之笔就是门前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的小游园。

70年来,城关区始终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文明形象重要抓手。城关区城市园林绿化,早已从单纯的栽树到建设城市游园、大绿地景观,从一张白纸到又新又美的图画,兰州已彻底结束“乡村城市”的历史,兰州人民在黄河两岸的新兴城市安居乐业,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绿色文明。从“乡村城市”到“省级园林城市”再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兰州走过了起步、发展、完善、提高品位、不断攀升之路,城区园林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在过去的8年里,城关区以城市公园绿地和楔形绿地、沿街沿河绿色通道为主体,实施绿色雕塑景观、公园景观绿化改造,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和艺术化水平,每年补栽苗木10到40万株,每年摆放盆花50到80万盆。截止年底,城区绿地面积达.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1.2平方米。

“路在林中、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园林建设理念,是城关区对城区绿化的定位规划。目前,城关区实现城区绿地率已达到34.87%,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92%,城区绿地面积.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秋高气爽,走进雁滩公园、霍去病小游园、南关小游园、市民广场……处处可见锻炼的市民,大家纷纷表示在公园里走走,一天的心情都会好很多。

4一盏灯带给市民的“城关幸福”

傍晚的城关,华灯初上,各色灯光交相辉映,乘着快艇在黄河一路西进,两岸光怪陆离、如梦如幻,真可谓“一夜游尽兰州城”。婚纱摄影师刘洋工作之余,最喜欢拍兰州夜晚的灯火。在刘洋眼里,城关的变化,是从一盏灯亮起后,霓虹璀璨的城市夜晚,是灯火带给人们的幸福感。

“太美了!快多拍些照片。”婚纱摄影师刘洋已经从业20年了,经常拍外景,其中夜景是比较难驾驭的,可选择的景点也比较少。可是,今年夏天以来,影楼里预约夜景拍摄的新人明显增加,大家一致选择在中山桥附近拍摄,全是因为那炫彩夺目的灯光秀。

“我还记得,父亲给我讲过他小的时候,晚上回家必须带个手电筒,不然黑咕隆咚的没法走。一不留神,自行车就骑进水沟里了。”刘洋说。

时光荏苒,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照明进入了“有路必有灯和追求照明质量”的时期,功能照明快速优化发展,绿色照明提上日程。近年来,城关区围绕“山水城林”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了白塔山、黄河风情线等一系列具有城关特色的景观照明项目,既体现历史古城的文化特色,又对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设施成倍增长,城市整体景观照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使兰州成为了当下的“网红”城市,夜游黄河正在逐步成为“夜间经济”新的增长点。

5一个老旧小院蜕变为“城关样板”

说起城关区最有名的老旧小院,76岁市民张忠义很自豪地说,一定得是自家居住的“酒泉小院”。从“三不管”楼院到“城关样板”楼院。在张忠义眼里,城关的变化,就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自家楼院旧貌换新颜,变成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设施便利的文明楼院。

楼院不仅是百姓居住生活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座城市最民生、最朴实的形象。如今,走进“酒泉小院”,映入眼帘的是鲜花朵朵、绿郁葱葱,粉刷一新的楼房,齐备的体育器材,还有新添置的垃圾分类及智能快递箱等设施……以前这里是“三不管”楼院,长期无人管理,楼体破损严重、上下水不畅、路面下沉、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现在住在这样干净舒适美丽的小院里,心情好精神好。”张忠义笑呵呵地说。近年来,城关区筹措专项资金,对辖区内处“三不管”楼院进行整治改造,通过改造逐步实现净化、亮化、绿化、硬化、文化和保障安全的“五化一安”目标。

近几十年来,城关区通过开展三不管楼院改造,旧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并行,为全区人民逐步打造出宜居家园。年以来,累计开工建设店子街、范家湾等5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年开始对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公租房住房补贴,配租公租房套,实物配售经适房套、限价商品房套;年以来,完成对65处老旧楼院整体改造,实现老旧楼院物业管理全覆盖,为保障“三不管”楼院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安全,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推进“三不管”老旧楼院长效管理机制,累计交管楼院栋。

不仅如此,在近两年来,城关区继而开展打造更加“精细”的居住环境,目前,累计完成老旧楼院增设电梯部,解决了老弱群体出行困难问题。积极实施老旧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累计实施8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主要对老旧楼院墙体增加外墙保温,室内暖气实施分户改造等,提高能源利用和冬季室内温度。做好供暖服务工作,连续4年实施多个供热保障工程,累计维修供热设施处,为辖区居民温暖过冬保驾护航。

6一所虚拟养老院体现“城关情怀”

今年刚刚注册为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一员的王兴泰,把退休后的每天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他徒步走路到雁滩公园锻炼身体,上午去城关区虚拟养老中心的书画班上课,中午在阿拉鼎虚拟养老餐厅享用一顿8元优质午餐,下午可以在家体验虚拟养老院提供的上门家政服务,或者在家附近的虚拟养老中心做一次免费的身体理疗。在王兴泰眼里,城关的变化,就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走进新建成的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智能体检设备、远程医疗、智能家居展示、智慧餐厅、VR娱乐体验室、实时显示线下家政服务进展的电子屏,无不体现着养老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这里开设了各类兴趣班,书画、声乐、舞蹈、乐器,每天都过得很快乐。”王兴泰说。令王兴泰感到满意的还有虚拟养老院可通过客服电话,立即派出服务人员为老人服务,送餐、家政、护理、心理咨询等数十项服务都可在30分钟内上门。虚拟养老院虽说是虚拟的,但服务却是真实而到位的。目前,城关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已做到了服务全覆盖。

据统计,城关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20万人,约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20%,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区。在过去基本没有养老院的情况下,居民只能“养儿防老”和家庭养老。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一重点民生问题,从年开始,城关区试点开展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为全省第一家政府为居家养老“埋单”的城区。年,城关区建成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虚拟养老院通过一部热线电话、指挥平台、加盟企业、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满足了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在家享受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广大老年朋友对虚拟养老院最为亲切的赞誉。

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运行近10年来,已吸纳各类加盟服务企业家,建成6个街道社区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将原有的余项服务项目整合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援助四大类余项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2.12万余名老人注册入院,服务总量已达到万人次。

7一项惠民举措让养老找到“城关答案”

医院始建于3年,其医院。那一年,15岁的周宝韦还是个花季少女。70年沧桑巨变,那个时候,她压根想不到自己以后也会成为该院的一份子,她更想不到,70年后的今天,看病、养老是老百姓和政府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