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王牌创新创始人王刚元气森林如何进入美

来源:智象出海

“五六年前,没有人相信一个中国食品饮料品牌能铺进Costco、沃尔玛这样的美国主流渠道。”王刚在对谈中颇为感慨地对智象出海说。

而在04年1月,全美家Costco已经全面开售元气森林气泡水;04年月,加拿大Costco也开始销售元气森林气泡水。最新的消息是,Costco全球采购部门最近向元气森林下了单笔万箱的订单,准备上架门店包括北美、日本、澳洲和欧洲的Costco门店。这笔订单金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是中国食品品牌有史以来在海外主流市场接到的第一大订单,创造了中国食品饮料品牌出海的新纪录。

Costco是全美第三大零售商,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被誉为“零售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对店内商品有着严苛的评估体系。从0年4月开始准备、03年7月入场试销,到Costco全美所有门店上架销售,再到Costco全球门店开售,元气森林这一路走来,花了0个月的时间。

王刚是OCM美国华源食品公司的董事长,OCM是元气森林在北美地区的独家代理商。他告诉智象出海:“这是中国食品饮料史上,第一次有中国品牌在Costco全美所有门店全面上架。”“这是世界顶级饮料品牌的待遇,之前只属于可口可乐、红牛这个级别。”

除了元气森林,OCM还代理了王老吉、徐福记、今麦郎、卫龙、稻香村、蒙牛、海天等多个中国食品饮料品牌,帮助他们进入美国亚裔市场、拓展美国主流渠道。

王刚曾在全球领先的战略定位咨询公司特劳特中国公司任职,年他和张云一起创办了里斯中国,年移居美国后创立了王牌创新。年,在看到在美华人对中国食品饮料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后,王牌创新投资了OCM。

而正如王刚所预料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美国,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不仅是食品饮料,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品类的国内知名品牌也在有所动作。最近,王刚刚参加完美国拉斯维加斯厨房卫浴展览会(KBIS),这是美国规模最大、最专业的厨房卫浴展会,老板电器、方太厨电、金牌橱柜、奥普浴霸等中国品牌都参加了这个展会。

除了食品饮料,王牌创新目前还是爱玛电动车和老板电器出海北美的战略合作伙伴。王刚告诉智象出海,过去几年王牌创新在海运、本地仓储、配送以及美国主流渠道触达方面积累了能力,这样的地面能力叠加中国企业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品牌打造能力,从食品、日化、美妆到交通工具、家用电器,一个品类一个品类地去扩张,王牌创新帮助中国品牌出海北美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最近,智象出海联系王刚,与他聊了聊元气森林进入Costco的细节,也聊了聊品牌出海美国、拓展主流市场等话题。以下是王刚与智象出海的对话。

0个月,踏入Costco

智象出海:最初跟Costco接触的时候,用什么来打动它选择元气森林?

王刚:0年3月,OCM搭建了专门开发美国主流渠道的团队,开始和Costco接触、递交样品,给他们介绍元气森林以及OCM代理的其他中国顶尖品牌。

我们在美国推元气森林、推中国品牌,走的路线是先华人再亚裔再主流群体。元气森林这样的中国一线品牌,在华人群体当中具备天然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留学生间的影响力,要进入华人商超、餐饮和电商渠道还是相对容易。所以在我们接触Costco之前,元气森林已经在美国的华人市场、亚裔市场推得很好。

我们会给Costco提供元气森林的销售数据,比如在美国华人超市能卖出多少、亚裔超市能卖出多少,以及在中国的沃尔玛能卖出多少,Costco自己也会去看相关的市场调研数据,综合去做市场调查和研究。所以我们跟Costco前期谈判时间持续了很久。

从最早接触,到全面上架,我们大概花了0个月的时间。

智象出海:元气森林进入Costco花了0个月的时间?!可以聊一聊这个过程吗?

王刚:要进入Costco,需要经过一个很严格的审查流程。第一步是验供应商资格,Costco会派第三方来考察我们的仓库,主要是检查仓库的卫生以及整个操作流程,产品的入库、上架、库存、管理、出库等,是不是每个环节都管理规范,每个环节的操作手册是否都达到了标准化。这个考察环节所涉及的手册,我们准备的文件摞起来有半人高,Costco会一条一条地去细抠,光这个过程就花了3-4个月。

第一步验仓合格后,第二步是验厂。Costco在北京有第三方,根据他们的标准对中国工厂进行查验,包括验工厂设备、食品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的检查,他们会派人在工厂外随机拦截工人,问工人一个月工作多少天、加班多长时间、加班工资是否足额支付,通过这样的查验来检查你的社会责任感。元气森林验厂通过后,已经是0年底。

前两关通过后,03年,双方开始研究具体上架产品。

智象出海:元气森林进入Costco的产品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王刚:元气森林不是依靠价格进入Costco的。元气森林在Costco的售价低于其他渠道,根本原因在于Costco的毛利要求低于其他渠道,比如美国其他零售终端的超市卖场的毛利要求一般是40%,但是Costco只要求15%的毛利。这就是Costco运营模式的独到之处,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定价策略确实很容易冲击到外部其他渠道的销售,于是我们就跟Costco谈,给它一个市面上没有的混合装,最后定了白桃加荔枝的口味组合装,全市场专供Costco。

为什么选择白桃和荔枝口味呢?Costco里有很多气泡水,无糖定位也不是元气森林独有的,但白桃和荔枝口味,是亚洲特色口味,这是很特殊的。除此之外,其他渠道是PET塑料瓶包装,Costco是易拉罐装。Costco4罐混合口味包装的价格,比其他渠道单一口味的4罐装要便宜15%。这样Costco有了价格优势,我们也规避了对其他渠道的冲击。

元气森林安排了一个工厂专门配合生产这个规格和包装的产品,现有的流水线是自动装箱的,为了供应Costco,他们得派人工去拆箱,两个口味的箱子里各取一半出来,人工装进一个新的纸箱,这个是很不经济的。

产品包装定下来后,工厂组织生产,然后海运,03年7月开始试销。

智象出海:试销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Costco才会让你正式入驻?

王刚:Costco到03年底在美国一共家店,到04年月底,我们最新的数据它其实已经有家店了,这家店分为8个区域,Costco挑选了4个区域对元气森林试销,03年7月先从旧金山开始,大概到了9月是芝加哥,10月是到了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周边,11月又回到了华人区洛杉矶。按照Costco的说法,各个区域的试销表现都超出预期,部分门店甚至创造了饮料新品试销的最高纪录。

智象出海:预期是看销量吗?还是看口碑这些,综合去看?

王刚:主要看销量。他们试销是这样的流程:第一个区域试销如果通过了,就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所有门店上架,然后接着试下一个区域,我们以为会试完8个区域,但是也没有,试了第四个区域后,就在全美所有门店全面上架了。这是中国食品饮料史上中国品牌第一次在Costco全美门店上架,之前基本都是限定区域,比如限定在华人聚集的北加州。

智象出海:试销的数据方便分享吗?

王刚:这个数据只有Costco有。我们只有供货数据,Costco一个区域基本调0板货,一板是7箱,这0板货我们也不知道Costco选了几家店,一家店放几板。03年11月下旬,Costco告诉我们要订00个货柜,一柜是00多箱,这就40万箱,后面还在陆续补货。到1月底,Costco就宣布加拿大的家店也要上架元气森林气泡水。截至今年月的数据,我们估计Costco两个月里实销了50万-60万箱。

智象出海:元气森林在美国的定价是怎样的?

王刚:一箱4罐18美金,促销15美金。

智象出海:您刚刚说这是中国品牌第一次进入Costco的全部的门店,所以元气森林进美国,是宣传自己是中国品牌?

王刚:我们所处的市场被称作AsianFood——亚洲食品类,不会再细分到中国食品、日本食品、泰国食品等。但是AsianFood之前是由日本食品饮料品牌主导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腾飞,日本食品企业也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然后是韩国食品企业,也随着韩国经济发展进入美国,泰国食品一直以来都很稳定,泰国被称作是世界的厨房。中国食品企业,尤其大陆来的中国食品饮料企业,之前很少有品牌出海,大多是基本农产品、做原料生意,做OEM。元气森林是第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食品饮料品牌,以品牌的身份全面进入美国主流市场,这是具有标杆意义的。

智象出海:元气森林进美国,是直接从线下渠道进入的?

王刚:元气森林在亚马逊开过官方店,做了一年多,但做得一般。不过虽然没有量,但做了大量的宣传,比如亚马逊单周冲进了前几,只是在美国主流群体间没有真正的形成影响力。美国还是一个线下主导的市场,电商渗透率没有中国那么高,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地面配送、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太高了。像沃尔玛、Costco这样的全美连锁巨头,早早建立起了全美物流仓储配送体系,依托遍布全美的门店展开销售,吸引顾客到店消费,省去了最后一道费用,商品性价比很高。

智象出海:品牌先在国内做出一定成绩,进入美国市场后先拿下华人、亚裔群体,再进主流渠道,这条路线还是比较顺畅的?

王刚:这是最合理、最稳妥的方式。首先借助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影响力,进入美国后,通过华人去影响亚裔市场,再利用亚裔市场的影响力去影响主流白人、墨西哥人、黑人,这条路是最四平八稳的。

慢慢的另一条路径也开始浮现,现在很多从亚马逊做起来的中国品牌,开始从线上往线下打,他们最初就是英文品牌,打的就是主流市场,典型的例子是Anker安克,中国市场占比不到5%,95%都在海外,美国占它60%的市场。Anker安克就是从亚马逊做起来,然后铺线下渠道,如BestBuy、沃尔玛。Anker安克在美国从来不说是中国品牌,它完全针对主流人群,从电商做到线下主流渠道,它是这条路径里做得最成功的。

Anker路线在中国食品饮料领域里还没有成功案例。王牌创新正在跟东鹏饮料、盐津铺子合作,探索直接在主流市场建立品牌的可能性。

“皇冠上的明珠”

智象出海:为什么元气森林进入美国主流渠道,首选是Costco,没有选其他比如沃尔玛、山姆?

王刚:Costco是全世界零售业皇冠上的明珠,零售业单店营收能力最强的是Costco。一个沃尔玛门店,通常一年卖4万个SKU,一年的销售额通常是七八千万美金,Costco只卖个SKU,沃尔玛的十分之一,但是它的单店一年销售额是亿美金,单品产出非常惊人。对品牌而言,单品容易上量,生产简单、管理简单,这种生意是品牌最愿意做的。

山姆在中国现在大概是40多家店,已经变成中国企业最想进的渠道了,而Costco在美国有家店、加拿大有家店、墨西哥有50多家,整个北美市场,如果一个产品能进Costco,这是多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在一个渠道,一个SKU就能卖出10亿人民币、0亿人民币的量级。

当然,其他渠道我们也在谈,包括沃尔玛、本地连锁,但最想进的肯定是Costco。

智象出海:一开始也没有选择进入便利店渠道?

王刚:和日韩不一样,美国其实不是便利店主导的市场,美国是一个大卖场主导的市场。美国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亿人,每5-6万人,就可以成立一个city,一个city里,会分布着这样几种业态:包括沃尔玛、Costco、仓储式家居建材连锁超市HomeDepot等。

沃尔玛全美家门店,HomeDepot全美也有多家,此外,本地的卖场连锁也很厉害,佛罗里达州有个大连锁叫Publix,被称作“佛州沃尔玛”,一年能干出两三百亿美元,得克萨斯州有个大连锁叫HEB,一年也能干出两三百亿美元,这些本地连锁类似国内的胖东来,它们就只在本地干,但也干得很好。

便利店反而不行。美国的便利店和亚洲的这些不一样,亚洲的便利店集中在一线城市人流密集的CBD,美国的便利店是加油站主导的。美国是公路上的国家,有近0万家加油站,每个加油站必配便利店。中国的便利店大概30多万家,再加上夫妻店,中国小店规模大概是多万家,美国没有那么多小店。

智象出海:以后OCM会去触达小店渠道吗?还是说这一块太小就放弃掉了?

王刚:不会放弃,再小加起来也有0万家店,红牛在美国便利店渠道就特别强。我们去年底已经开始去触达了,现在已经有一款产品卖进去了,是一个越南方便河粉品牌。我们也在向便利店推荐我们的饮料品牌,比如东鹏特饮,去抢红牛的位置。

智象出海:美国的线下商超似乎都是本土企业,外国商超好像很难进入。

王刚:美国是连锁业态的全球开创者。沃尔玛它干出来了,Costco会员制它干出来了,有机食品连锁WholeFoodsMarket其他国家没有,它干出来了,便利连锁店雏形也是发源自美国,日本人把这种业态进化了。在业态的开创方面,美国这片土地是很厉害的,所以后来者、模仿者要想进入,是很有难度的。

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是国家消费理念、消费力培育了消费者愿意尝试、支持新事物的消费习惯。美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超过中国的,美国1个人的消费力顶中国五六个人。中国出现一个新的事物,很快就被模仿,被动的都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极致性价比。

举一个例子,我去美国中部的Costco考察,Costco在品牌上新的前两周会有推广,他们做试饮试吃,白人消费者试喝一小杯后,就会拎一箱放到推车里,试饮带来的转化率是非常惊人的。在中国可能十个人试饮一个人买,在美国可能十个人试饮只有一个人不买。

在美国开创新的业态、新的品类,推广新的品牌,相对中国而言要容易一些。

热潮来了

智象出海:OCM除了帮元气森林,还帮哪些品牌进入了美国主流渠道?

王刚:王老吉、徐福记,OCM都是美国总代理,基本上跟元气森林走的是同一条路线:先华人、再亚裔,最后进入主流渠道。现在这两个品牌也在Costco卖得非常好。陆续的我们也会向Costco推荐代理的其他中国一流品牌。

这两年我们也开始尝试走另外一条路线,因为我们已经从华人群体进入到主流渠道了,所以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帮助中国企业直接进入主流渠道。比如东鹏特饮,既从华人市场逐步拓展中国版的东鹏特饮,也在针对美国市场研发,直接进入主流市场,和红牛竞争能量饮料的份额。还有今麦郎、爱玛电动车、老板电器,我们都在规划,一面做华人市场,一面开始研究美国主流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专门的英文系列或者英文品牌,对接主流渠道。

智象出海:从食品饮料,到现在你们也开始帮助爱玛电动车、老板电器进入美国,这些在渠道上应该还是有些差别的,要怎样去拓展新的渠道?

王刚:我刚才讲到的,美国每5-6万人成一个city,这样一个社区里必备的几种业态中,自行车店也是其中之一,而全美大概有到家线下的自行车门店,这六七千家店,有一部分是连锁专营,比如TREK和SPECIALIZED,我们进不去,但那种传统多品牌集成的混营店,我们是可以进的,这种店通常是小型家族企业,大概有多家。

王牌创新从03年1月组建团队,开始和爱玛合作,03年7月第一批样车过来,到现在快10个月时间,我们已经在0多个州开发了多家门店,就是地推,一家一家地去谈。

食品我们也是做地面推广,电器也是,交通工具也是,从根本上讲,虽然行业不同、品类不同,但实际上做的是一样的活,中国一流品牌、一流企业在上游建立了高性价比优势,我们帮助他们在美国建立地面推广队伍,共享海运、仓储、物流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然后在品牌推广上和日韩品牌、欧美品牌直接竞争。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战场”从中国换到美国,品类从吃吃喝喝扩到衣食住行,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智象出海:地推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王刚:其实没什么阻碍。他就想了解你的品牌、你的工厂。他认为你的产品品质好、价格合适、周围的用户会喜欢,就会先进货一辆试试,过两天卖掉了,他会再进两辆,如果又卖掉了,再进4辆,慢慢地生意就起来了。

智象出海:老板电器会走同样的路线吗?

王刚:一样的,我们也会以线下为主。未来老板电器会进HomeDepot,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居建材连锁渠道。目前老板主攻橱柜店。橱柜也是一些小店,本地设计师为本地用户设计厨房、改造厨房、安装橱柜,这种小店老板电器也有机会切入进去。

智象出海:听说您最近去拉斯维加斯参加了美国厨房卫浴展览会(KBIS),有什么感受吗?

王刚:这次KBIS展会,国内的大品牌如老板、方太、金牌橱柜、奥普浴霸都来了,这些品牌以前都通过代理商运作,现在都是开分公司、招聘本地员工,直接开发市场。另外一个变化是,中国制造正在变成美国品牌:今年有两个印象非常深刻品牌,一个是zline,另外一个叫Thor,它们实际上都是广东厂商,以前给美国大牌代工的,现在开始进入美国,重新建立一个新品牌来打入市场。

智象出海:过去几年对中国品牌出海的整体感受有什么变化?

王刚:我年搬来美国,新移民对于中国食品饮料的需求越来越多。看到这个趋势后,年我就通过投资OCM,来将中国食品饮料品牌引进美国。年糖酒会期间我回国跟王老吉、今麦郎、香飘飘这些客户谈,当时企业对出海的整体意愿都不太强,因为中国市场太好了。尤其是进入美国市场,就一点量,还要改配方、单开生产线,企业普遍觉得性价比不高。不仅食品饮料行业,爱玛电动车、老板电器以前都是这样,大企业普遍不重视美国市场,就放了几个代理商在美国,价格高、服务差,也不去拓市场,基本都是坐商。

但03年到今年,很明显感到形势变了,大家都有了进美国的意愿,而且是强烈的意愿。03年至04年,出海往美国方向热了,尤其是美国线下变热了。

智象出海: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王刚:出海其实就两个方向,一个是往东南亚,一个是往发达国家。东南亚其实是一个利润很低、竞争同样很卷的市场,中国品牌进去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市场本地消费力弱,又被老牌日韩企业、台湾企业以及老华人的企业占领着,所以实际上还是一个价格战市场,附加值不高。发达国家里,欧洲太散了,十几个国家、各种语言,很难进入,日本市场又太小,所以美国就变成了发达市场里最热的。美国总体门槛高一些,但人均消费力很强,利润空间很好,中国品牌进来之后,依托世界工厂的制造优势、成本优势,和在中国市场上这0多年培养出的品牌营销能力,其实是很有机会的。

中国一年出口美国亿美金的货物,这些货以前基本都是OEM代工,没有品牌溢价,企业就挣个代工费,所以以前中国顶尖的企业都在干内销,看不上外贸,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近几年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在中国市场上卷出来的这些顶尖品牌、顶尖的企业家开始重视外销市场。举个例子,以前是晋江的运动鞋代工厂出海,现在是安踏出海,签NBA明星代言,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安踏的打法跟以前代工厂出海就完全不同了。

这些新一代出海的企业经过中国市场二三十年的锤炼,他们的视野、格局、能力完全不同了。疫情的催化客观上加速了这个进程。

五六年前,没有人相信一个中国食品饮料品牌能铺进Costco、沃尔玛这样的美国主流渠道。但现在,我说元气森林未来一年能在美国做出十亿美金,很多人都是觉得有可能的。

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