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方被调查的邻家便利店在8月1号凌晨正式宣布停止一切业务。邻家便利店是北京本土企业,家线下门店,将陆续全部关停。
据邻家便利店发出的供应商告知函,停止运营是因为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而邻家便利店尚处发展阶段,并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但其资方早在今年4月已暴雷被调查,账户内已无可支配资金。
对于后续面临的供应商债务问题,邻家便利店表示,一切等待法律解决。
实访多家邻家便利店:
周边居民感到很突兀
记者3号上午实地探访了虎坊桥、白云路、车公庄西等多个邻家便利店,发现均已闭店,其关店态势比预想快的多。这些店的玻璃门上都贴上了暂停营业的告示,但店内货品摆放整齐,而告示的旁边,还有一张精美的招聘海报。海报上还有邻家找寻新底商的需求:纯一层底商,近高端住宅区或地铁等,租期8年为佳。
(记者在虎坊桥店拍下的邻家便利店招聘要求)
(倒闭的车公庄西邻家便利店)
店内货品摆放整齐,当记者询问周边居民是否知晓此事,隔壁农商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他还反问记者,”不是电路修好就好了吗“?而在7月30号,邻家便利店的官微还在与网友互动。一切都显得有点猝不及防,公众多表示可惜。
不挣钱:
扩张太快、辐射高价地段
在被排起长队的7-11等夹在中间的邻家,在夏日中午的阳光下显得很是落寞。要知道,邻家便利店的创始人有多位来自7-11。
据了解,邻家便利店是原7-11高管王紫带着30位管理层集体离职创立,年10月王紫又带着部分员工离开了邻家,转投便利蜂。据企查查显示,成立于年7月的邻家便利店,分支机构目前个,在北京已经开出家线下店,其中过去一年开店68家。而对比之下,进入北京14年的7-11,目前不到家,年进入北京的罗森也才70余家。
记者也留意到这些店多选址街边拐角,地铁口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自然租金成本就上去了,且扩张速度明显高于同行,这些对于资金的需求都是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大。而资金链一旦断裂,会很难再维持下去。或许这也会给其他一味追求规模效应的便利店们一个警醒。
而便利店是个慢生意,在竞争企业选择不断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的时候,邻家一味追速度,战线拉太长后,导致抵御风险能力太弱。
p2p平台被爆后的余震
当然,压倒它的不是房租。
此次事件一经报道,多方消息直指一家P2P平台-善林金融,而今年4月24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善林金融法定代表人周伯云等8人被批捕。
随后,记者查阅企信宝发现,邻家便利店隶属于邻里家(北京)商贸有限公司,其执行董事和股东是贾卫平。其监事项建安,还是高通盛融财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和北京万卓智汇商贸有限公司的股东,而高通盛融又是万卓智汇的大股东。
高通盛融曾经的最大股东、董事长和法人是周伯云,也就是善林金融的现任法人。而据多家媒体报道,善林金融为邻家便利店唯一出资人,邻家的股东是通过向善林金融借款的方式来投资邻家便利店的。
(图片来自企信宝截图)
除此之外,邻家便利店的股权多次变更,也给其增添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来看,邻家的倒闭归根结底还是善林金融被查的连锁反应。
采用单一且唯一的股东模式,还与最危险的P2P金融平台牵扯,邻家一开始就为自己绑了颗炸弹。
被坑多万的供应商,何去何从?
不止公众的反应是意外,不少被坑的供应商或许到现在都没反应过来。
据中国经营报采访的一位供应商表示:“7月31日(事发前一日)邻家还在向我们订货。”截止目前,邻家便利店已欠多家供应商合计多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有17家。
目前,邻家给出的回复,是建议走法律程序。但如果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邻家一旦被确认破产,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下,欠款追回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虽然邻家数月前就已不能回款,或许是因为店员也不知道即将倒闭的情况,对供应商的态度比较强硬,多数供应商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目前积压货款等问题在零售行业中比较常见。往往大品牌供应商会更有话语权,但中小供应商则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故而一旦出现类似邻家倒闭情况,这些供应商往往损失惨重。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虽被称为中国版的”7-11“,但邻家便利店并未形成类似”7-11“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其对于供应商的管理较为分散。或许是与其专注北京市场,且成立时间短有关。其实,邻家早前是进军过上海,但随着年王紫的出走,成立不久的上海邻家大撤退,5家门店全面关闭。
与此同时,年12月,邻家便利店开了第一家加盟店,采取内部加盟方式为主,即委托给店长进行经营,但这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挂牌、统一供货。供应链系统整合有限。
目前,除了供应商的账款,员工工资,以及加盟商的加盟费,邻家便利店的倒下造成了上千人失业以及千万乃至上亿的债款难偿。
掌链记者吴珊